项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回的《晚春花》,全诗如下: 阴洞日光薄,花开不及时。 当春无半树,经烧足空枝。 疏与香风会,细将泉影移。 此中人到少,开尽几人知。 注释: - 阴洞日光薄:指阴洞内光线昏暗,太阳光难以穿透。 - 花开不及时:花开得不够及时,错过了最佳观赏期。 - 当春无半树:形容春天到来时,树木还未完全生长起来。 - 经烧足空枝:经过燃烧后,树枝已经枯死,只剩下空枝。 - 疏与香风会
送僧归南岳 心知衡岳路,不怕去人稀。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归途的关心与祝福。"心知"说明诗人对南岳的了解和熟悉,"衡岳"即南岳衡山,是诗人所熟知的地方。"不怕去人稀"则表明,尽管知道南岳的人可能不多,但诗人并不担心,因为他知道僧人的行踪,也相信僧人不会走失。 船里谁鸣磬,沙头自曝衣。 这两句描绘了南岳路上的景象。"船里谁鸣磬"暗示了船只上的僧人在修行或诵经,"船"和"磬"都是佛教常用的物品
早春题湖上顾氏新居二首 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故从餐后出,方至夜深归。 开箧拣书卷,扫床移褐衣。几时同买宅,相近有柴扉。 注释: - 门:指家门,不与官道相通,表明主人的隐私和独立。 - 行人:此处特指经过家门的人。 - 故:因此。 - 餐后:吃过饭后。 - 柴扉:用柴草做的门,简朴简陋。 赏析: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早晨,诗人因门不当官道,所以很少有人经过家门
【赏析】 《寄石桥僧》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为酬答僧人之作,全诗写景状物,意境清幽,语言朴实,有禅意。 第一句“逢师入山日”。作者在山上遇到一位僧人,两人交谈甚欢。 第二句“道在石桥边”。作者问:“你修行的地方在哪里?” 第三句“别后何人见”。僧人回答说:“自从与你分别之后,没有人见过我的修行之处。” 第四句“秋来几处禅”。僧人说:“秋天的时候,我到何处去修行呢?” 第五、六句“溪中云隔寺
【注释】 秦城:指京城洛阳。 几年住:几年中居住。 著:穿。 失意时:遇挫折之时。 成名后:功成名就之后。 海秋:大海秋天,泛指边远地方。蛮树黑:指边远荒凉之地树木的颜色。岭夜瘴禽飞:岭上夜晚瘴气弥漫,鸟儿四处飞翔。 为学:做学问,学习。 【赏析】 《送欧阳衮归闽中》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描写欧阳衮的归途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祝愿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高远,情深意长
注释: 白发已经过半,无心离开这个溪流。 病了尝遍山药,穷困时草堂低矮。 为月窗从破到坏,因诗壁重泥。 近来常常在夜里坐着,寂寥与僧人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题令狐处士溪居》。全诗共八句,每句五言,内容主要描绘了令狐处士的清贫和孤寂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这位隐士高尚情操的崇敬之情。 第一句“白发已过半”,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年龄,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山友赠藓花冠 尘污出华发,惭君青藓冠。 此身闲未得,终日戴应难。 好就松阴挂,宜当枕石看。 会须寻道士,簪去绕霜坛。 注释: - 尘污出华发:尘埃污染了头发,形容岁月流逝,人已显老。 - 惭君青藓冠:惭愧于你赠我青色的藓草做的帽子(象征高洁)。 - 此身闲未得:这身体还未得到真正的闲适。 - 终日戴应难:整天戴着它应该很难。 - 好就松阴挂:最好找一个松树阴凉的地方挂着。 - 宜当枕石看
置观碑已折,看松年不分。 古观中放置的观碑已经折断,松树年复一年的长势无法分辨。 洞中谁识药?门外日添坟。 谁能在洞穴中了解药物?门外每天新增坟墓。 放去龟随水,呼来鹿怕薰。 把乌龟放到水中让它随流,鹿子被薰香吓走。 坛边见灰火,几烧祭星文。 看到坛边的火光,几度焚烧祭星文。 注释: 1. 置观碑已折:放置于古观中的观碑已经折断。 2. 看松年不分:看着那棵松树,年复一年的长势无法分辨。 3.
【注释】苍梧:山名,位于湖南省。云气:云雾。何年:何时。化作愁:化成忧愁。漠漠:形容广阔无边。数点:几处。湘竹:指湘妃竹。舜坟:指舜帝的陵墓在湖南。思归客:有思归之意的人。白头:头发变白。 赏析:这首诗写洞庭湖上景色和游子之思乡情。首联写景,描写洞庭湖上景色。颔联写远山,表现洞庭湖水浩瀚无际的特点。颈联写湘竹、舜坟,表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游子思乡之情。全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歇马亭西酒一卮,半年闲事亦堪悲。 船横镜水人眠后,蓼暗松江雁下时。 山晚迥寻萧寺宿,雪寒谁与戴家期。 夜来忽觉秋风急,应有鲈鱼触钓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