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圣
``` 车走雷声不动尘,千门驰道接天津。 杜鹃九死魂应在,鹦鹉馀生梦尚新。 抱蔓黄台成底事,看花紫陌已无春。 汉家陵阙都非故,残照西风独怅神。 注释: 1. 车走:车辆行驶时,车轮碾压过的痕迹就像雷声一样。 2. 千门:无数的大门。 3. 驰道:皇帝出行时的大道。 4. 杜鹃:一种鸟,传说其鸣叫时九死不悔。 5. 九死魂:指生命垂危时的坚定意志。 6. 余生:残余的生命。 7. 抱蔓黄台
【诗句】 尊前怊怅试罗衣,韦曲莺花乱后稀。 紫殿不闻春燕返,青城还见夜乌飞。 焚香复道吞声过,送别都亭洒泪归。 一自金仙辞汉去,人民城郭已全非。 【译文】 在酒宴之前感到惆怅而尝试着穿着华丽的罗衣,但到了韦曲却看到莺鸟和花瓣都不见了。紫殿里听不到春天的燕子返回的声音,青城里还能见到夜晚乌鸦飞翔的景象。在焚香的复道上只能默默通过,因为要送别朋友所以流泪归来。自从金仙仙人离开汉朝
【注释】 1. 金鞭:指王孙的玉鞭。宝玦(jué):古代一种佩饰,用玉制成的环。2. 紫塞:指边塞。3. 铜驼:铜铸的骆驼。4. 虏骑: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5. 宫莺:指宫女。6. 故侯瓜:故侯家种植的瓜,比喻旧日权贵的遗物。7. 青门:长安东面北门叫青门。8. 白骨:战死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亡之作。诗人在长安任监察御史,与被贬谪的友人相别时写下此诗。诗中通过“铜驼”、“玉马”等意象
【注释】 隐约:形容忧愁的情状。惺惺(xīng)意已通:惺忪,困顿的样子,这里指睡眼惺忪,迷糊不清。冷清:冷落凄凉。无处觅:没有地方可以寻求。攒簇:聚集,簇拥。黯黯:昏暗。春僝僽(zhōu qiǎo):春日里风雨交加。沈沈:沉沉。江鲍体:即江淹、鲍照体。江淹、鲍照,南朝诗人。赋咏:诗歌歌咏。 【赏析】 诗题“愁”字,统摄全篇,点明了诗的内容和感情基调。 首句“隐约愁初觉”
注释: 1. 颇托朱熹契:颇,很;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向陆游表达过对国事的关心,但陆游并不买账,认为其过于迂腐。 2. 难酬史浩知:史浩,南宋诗人、文学家,曾任宰相,与陆游有深厚的友谊。陆游曾向史浩表达过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和忧虑,但史浩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3. 晚为西第颂:晚,晚年;西第,指西府。陆游曾在晚年撰写《西第颂》,歌颂自己的功绩和成就。 4. 惭对《北山移》:惭,惭愧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语言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概括诗句的内容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神山已遣青鸾去”,青鸾指代仙女。“莫问禁垣芳草地”。芳草指宫廷中盛开的花。“箧中秋扇已成灰”中的秋扇比喻了被弃置不用的东西。 【答案】 译文:芙蓉别殿紧锁瀛台,落花落叶鸣蝉声声哀。宝帐尚存琼岛仙药,金缸空照玉阶苔藓。神山已派青鸾远去,瀚海仍闻白雁飞来
《十月二十日之诏》是清代诗人李希圣创作的一组诗。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加以解释: 1. 世事多变:描述了世间的议论和世道人心经常发生翻覆,意味着社会的变迁无常,人们的观点也在不断变换。 2. 天意难测:表达了天心(上天之意)有时有兴衰变化,暗示了天道无常,不可捉摸。 3. 朝廷用典:提到了朝廷使用管蔡等历史人物来比喻当前的事件,可能涉及对某些政治行为的批判或警示。 4. 自我反省
诗句原文及译文如下: - 惨怛张衡志,芳华宋玉词。 - 注释:凄惨而悲伤的情感如同张衡的诗篇,美丽如宋玉的辞赋。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前人作品的情感共鸣,既有哀伤也有钦佩,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古典诗歌的敬仰之情。 - 《四愁》初有作,三赋故应悲。 - 注释:我首次创作《四愁》时,就感受到了悲伤的情绪,因此多次作赋也必然充满悲伤。 -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波动
乱离一首仿元白体示颂年叔进两太史乱离重说太平年,宣武城南二月天。 崇效寺中寻芍药,陶然亭畔吊婵娟。 九衢车马如流水,百戏鱼龙过禁烟。 历历旧时歌舞地,为君写入七哀篇。 注释: - 乱离:指战乱时期,国家分裂、人民生活困苦。 - 太平年:指和平繁荣的年代。 - 宣武城南:指唐代宣武节度使朱温的治所洛阳城南。 - 崇效寺中寻芍药:在寺庙中寻找芍药花。芍药是一种名贵的花卉,这里用来比喻美好的时光或景物
有寄 汉女遗珠佩,湘妃倚薜萝。 拟愁供楚雨,量恨与吴波。 往事兼春远,流尘著梦多。 玉珰无觅处,长是隔天河。 注释: 1. 汉女遗珠佩:汉女指的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她的遗物之一就是“明珠”和“玉佩”。这里用“遗珠佩”来比喻珍贵的物品或者情感。 2. 湘妃倚薛萝:湘妃指的是舜帝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她们在湘江边被舜帝射杀后化身为湘水女神。薛萝是一种植物,这里用来比喻湘妃的悲伤和哀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