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观
注释: 百丈寺的和尚卷起坐垫,马祖大师就升堂讲经说法。 怎么怎么样,如何去实践佛法,以检验修行者的实践是否合格。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公案诗, 描述了禅僧们对于禅修实践的态度和行为。 “百丈卷席”是禅宗公案之一,据说百丈怀海在一次打坐中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睡意,于是便卷起坐垫躺下来休息。这表示百丈对禅修实践持有一种放松、随遇而安的态度。 “马祖升堂”指的是马祖道一在一次讲课时
【注释】 颂古:指《文心雕龙·序志》中对前人作品的评论。不落不昧,东倒西擂:比喻文章有力量,能压倒一切。铁壁银山,一时粉碎:喻文章如铁壁般坚硬,像银色的山岳那样高大坚固,能一下子摧毁一切。 【赏析】 此诗是一篇赞美文章力量的评论。“不落”与“不昧”,语出《易经·系辞上》“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意为圣哲之人以神妙之德教导人民,使人民归顺于他。《易经》中的“神道设教”是指用神圣之道去教化民众
【注释】 《颂古三十三首》,即《颂古乐府诗三十三首》。此诗是其中的第十三首,描写狮子吼叫的威猛气势。突出,指狮子的身躯高大挺拔,令人难以辨认;辨得出,指狮子身躯高大挺拔,令人难以辨认。师子,即狮子。翻身,指狮身侧转。窟,洞穴。哮吼,大声吼叫。须弥,梵语,意译作“雪山”,即喜马拉雅山,为佛教四大部洲之一。突兀,高耸的样子。 【赏析】 此诗描绘的是一只雄伟的狮子在怒吼时的雄姿
如何是佛,更莫别求。 相随来也,四大部洲。 这首诗的译文是:“如何是佛,更莫别求。相随而来,四大部洲。”这是一首佛教诗歌,表达了对佛的理解:佛无处不在,与众生相伴。诗中“相随来也,四大部洲”表达了这一观点。 注释: - 颂古三十三首:这是一首赞美古代佛教经典的作品。 - 其十五:表示这首诗是其中第十五篇。 - 如何是佛:如何理解“佛”? - 更莫别求:不要去寻找其他的“佛”
【注释】 红日杲杲:太阳明亮耀眼。 切忌寻讨:不要轻易去追求。 拈得便用:得到就利用它。 无非是宝:也就是宝物。 郑州梨:产于河南郑州的梨。 青州枣:产于山东青州的枣。 大抵还他出处好:大体上还是应该保持它的原貌,不要随意改变它的产地。 【赏析】 这首诗是颂古的组诗中的第四首。作者在这首诗中,通过颂扬古代的名品和珍奇之物的“出处”,来说明事物本身的价值,并强调不要随意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的道理。
【注释】弟:指画工。应兄呼:按兄长的吩咐来。画不成:指按照哥哥的吩咐画,却画不好。谁人肯向里头行:谁愿意到里面去。事转生:事情反而发生了转变。 赏析: 此诗是作者为一位弟弟作的小序。 “弟应兄呼画不成”,这是说弟弟应声答应兄长之请,来给哥哥画像,但画得不好。诗人用了一个反问句:“画不成”,表达了对这位弟弟的不满和失望;“谁人肯向里头行”,这一句是说:有谁会愿意走进画室里去呢
注释 全提正令,高低普应:全提,是佛教语,指佛法的普遍、平等。正令,即正当的命令或法令。高低,指人的不同阶层或地位,这里泛指一切。普应,即普遍应验。这句诗的意思是佛法的普遍、平等,对于所有人或所有事物都有效。 三应三呼,谛听谛听:这是一句佛语,意思是要我们反复地、认真地倾听佛法,不要半途而废。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信仰和虔诚。诗人认为,佛法的普遍性、平等性
【注释】颂古:本指颂扬古代的典章制度,此处指咏史诗。三十三首:唐代诗人杜甫编选的《三百首》,每首诗后均注一数字,此为序号。更:更加。岂:哪。在:表强调。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前两句写乱离后的悲惨景象。“自从胡乱后”,指安史之乱。乱后,社会动荡不宁,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盐酱”也成了奢侈品。后两句写乱后人们的思想变化。“开口便见胆”,是说人们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说出真相;“岂在语言上”
未审魂灵往那方,无栖泊处露堂堂。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注释:不知道魂魄会去往何方,无法栖息的地方,天空显得特别明亮。 水向石头的旁边流下来,流出的水流是冷冷的,给人一种清冽的感觉。 风吹过花朵中,带来了花香,令人心生欢喜
【注解】: 不属内外与中间:不隶属于世俗的内外。 才落思惟入魔境:刚刚一落笔就陷入思惟的境地。 大丈夫儿不自欺:大丈夫是不怕欺骗自己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翻身坐断毗卢顶:意思是说,要战胜一切困难,达到成功。毗卢顶是佛教用语,意指佛的顶上有如来顶相。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激励,表达了他对自己作品的态度和对成功的渴望。 首句“不属内外与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