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观
和蒋御带荐閤中三偈 其三 威风凛凛实难栖,正是灵山受记时。 老倒月林无别说,非心非佛总非非。 注释: - 威风凛凛:形容气势威严,令人敬畏。 - 灵山受记时:比喻重要的时刻或时机。 - 老倒月林:指在佛教中,月林指的是修行者需要经历的苦难与磨炼。 - 非心非佛:表示既不属于佛也不属于心的超然状态。 - 总非非:表达一种超越一切、无法定义的状态。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释师观的作品
【注释】 1. 月上女:指月。女,指月亮。 2. 我今亦依如是住:我也要像月亮一样存在。 3. 明明今古不曾藏:古今分明,没有隐藏的地方。 4. 一点灵光常独露:一点灵光独自闪耀。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认为万物都在光明中存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这种看法体现了佛教哲学中的“因果律”和“因缘法”,即一切事物都有其因果关系和联系,没有绝对孤立的存在。同时
第一句“汉既不管,秦亦不收”出自《颂古三十三首》,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诗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汉朝已经没有能力管理天下了,秦国也已经没有力量去收拾残局了。这里的“管”指的是治理的意思,“收”则是收拾、平定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混乱和无秩序的状态。 第二句“人平不语”,出自《颂古三十三首》,也是王梵志的诗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当人们遇到不平之事时,却选择沉默不语,不敢发声
注释:自然形成的法则与众不同,更不是靠主观思考得来的。 山河大地都是法王的机巧,完全展现在人们眼前。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颂古的形式,表达了对法王智慧和能力的钦佩。他认为,法王的智慧和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刻意去思考和探索。这种认识,既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和自信,也展示了他对法王智慧的深深敬仰。同时,诗人还强调了法王的智慧和能力是全人类的财富,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注释 颂古:即咏物诗,咏物以抒情,咏人亦然。古代有咏物诗,但以咏人为主者则更为常见。其形式或为五言七言绝句,或为长篇律诗。此诗乃五言绝句,共十四句。“颂古”之名始于晋代诗人潘岳《金谷集序》,其中云:“余肇于微源,嗣于元孙……虽不能至,而志存焉。”后人因称此类之作为“颂”。 十七首: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所以是一首五言诗。 其十五:这是指第十七首,也就是本篇。 不是风兮不是幡:不是风啊,也不是旗帜。幡
注释: 威音那畔绝安排,个里何曾有去来。 如是住而无所住,摩醯眼向顶门开。 译文: 威音那畔绝安排,个里何曾有去来。 如是住而无所住,摩醯眼向顶门开。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公案诗,讲述的是禅师对禅宗公案的解读和体会。首句“威音那畔绝安排”,意思是说禅师在面对禅修的境界时,能够超然物外,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这里的“威音”是指禅宗的威仪和境界,“那畔绝安排”则是指这些境界并不是人为地刻意安排
唇上碧斑宾豹博,舌头当的帝都丁。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注释: 唇上的斑点像美丽的豹,舌头的形状像首都的金字塔。 经常呼唤小玉没有事,只为了听那熟悉的歌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物诗作品,通过赞美一种名为“香奁”的古代乐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首句“唇上碧斑宾豹博”,描绘了香奁琴身装饰精美的特点,其唇部有如美艳的豹皮般色彩斑斓的花纹
注释:用手撩起眉毛,千万世以来的圣贤都不曾看见。一会儿灵山显得庄严,说什么今朝和昨天。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悟透人生的豁达态度。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用手势撩起眉毛,好像已经超越了千世以来的圣贤,而达到一种高远的境界。后两句则写忽然间在心中浮现出了佛门中的圣境,并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无所谓今朝与昨日的区别,都是一样的。全诗以“手”“眉”“山”等字为线索,层层深入地描绘出诗人的心境
【赏析】 颂古十七首其十一,颂佛之“报慈”。《大智度论》云:“佛者,觉也。”佛之所以为“佛”,即在于其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之所以能“觉”,乃在于佛具有无量的智慧。此诗颂佛之智慧。诗中以“报慈一隔”喻佛之智慧,以“不存轨则”喻佛之自在。 其一,“报慈一隔”。此句取义于佛经中的“佛性”概念。佛性即一切众生皆有的成佛的潜能与可能性,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超脱一切烦恼苦痛而达到解脱涅槃的精神境界
注释:只有凭借这个来推荐严妻,借路经过般若池。放手那边无处可退,大洋海里火星飞。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严妻在般若池撒手自尽的情节,表达了诗人对严妻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悲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轻视和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