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音那畔绝安排,个里何曾有去来。
如是住而无所住,摩醯眼向顶门开。

注释:

威音那畔绝安排,个里何曾有去来。

如是住而无所住,摩醯眼向顶门开。

译文:

威音那畔绝安排,个里何曾有去来。

如是住而无所住,摩醯眼向顶门开。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公案诗,讲述的是禅师对禅宗公案的解读和体会。首句“威音那畔绝安排”,意思是说禅师在面对禅修的境界时,能够超然物外,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这里的“威音”是指禅宗的威仪和境界,“那畔绝安排”则是指这些境界并不是人为地刻意安排,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这体现了禅师对于禅修境界的理解和领悟。

次句“个里何曾有去来”,意味着禅师在面对禅修的境界时,并没有执着于过去或未来,也没有留恋于世间的事物。这里的“去来”是指世间的一切事物和变化,而禅师则是超脱于这些事物的。这体现了禅师对于世间万物的看破和放下。

第三句“如是住而无所住”,意思是说禅师在面对禅修的境界时,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固定的身份地位。这里的“如是住”是指禅师的住持方式,即无我、无执、无住。而“无所住”则是强调禅师的修行目的并非追求某种形式或地位,而是要超越这些形式和地位,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自由。这体现了禅师对于修行目的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第四句“摩醯眼向顶门开”,意思是说禅师通过修行,使得自己的心性如同摩醯(一种黏稠的物质)一样坚固,然后向着头顶的虚空敞开。这里的“摩醯眼”是指禅师的心灵像摩醯一样坚固,而“顶门开”则是指禅师的心灵向着虚空敞开。这体现了禅师对于心灵修行的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禅师对禅宗公案的解读和体会的描绘,展现了禅师对于禅修境界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以及对世间万物的看破和放下。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禅宗对于修行目的的深刻理解,即超越形式和地位,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自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