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观
注释:山童,山野的童子。叉手当胸,双手交叉抱在胸前。高低普应,无论高低,都能应对自如。常在其中,始终处于其中。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童子的形象。他身手敏捷,善于处理各种问题。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或困境,他都能够从容应对。这种自信和能力,使人们感到他的智慧和勇气。同时,这也是对生活的态度和精神的一种赞美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颂古十七首》中的第五首。 诗句解读: - 伶利道人何处去,至今寻觅杳无踪。 - "伶利道人"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或传说中的人物。"何处去"表示他或她去向何方。"至今寻觅"表明人们仍在寻找他的下落。"杳无踪"意味着他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无法找到。 - 有时冷地思量着,不觉全身在碧峰。 - "冷地"可能是指一种心境,一种冷静、沉思的状态。"思量着"表示思考
【注释】 见成:现成的,现成的东西。周遮:保护。分疏:分开。事转差:事情反而更差了。咬人狮子子:比喻凶恶的人。安牙:安上牙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诗人以锐利的目光洞察世间丑恶,用犀利的笔锋揭露那些表面文雅实则心机深沉之徒的虚伪面目,表现出作者对丑恶现象的憎恶之情。 “见成活许莫周遮,椎下分疏事转差。”意思是说:现成的东西不要过分保护,分开之后反而把事情弄糟了。这里的意思是说
【注释】: 颂古十七首 其十六:颂,赞颂,赞美。古,指佛祖释迦牟尼。此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颂古十七首》中的第16首。“佛法王”,指佛教中的佛陀。“更无两样”意即没有两个不同的法门,强调佛法的普遍与平等。“一刀”,比喻禅宗的直指人心,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未为谛当”意即这样的修行方法还不算真正正确。 【赏析】: 此诗通过赞扬佛法的普遍和平等来表达作者对佛法的看法。他认为佛法没有两个不同的法门
【注释】颂古:古代诗歌的一种。这首诗以议论为主,兼有叙事、写景、抒情的手法。火:这里指火焰。全身入荒草:全身都钻进了荒草里。我今不是渠:我现在不是你,你也不是现在的我。 【赏析】此诗是一首咏史抒怀的作品,通过咏叹历史人物来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慨。全诗以议论为主,兼有叙事、写景、抒情的手法。 首联“赵州唤作火,全身入荒草”,诗人用赵州桥作比,将赵州桥比喻为火焰,将自己比作身披荒草的赵州桥
【注释】 颂古十七首:即《颂古十七首》。颂,古代一种文体,以韵文形式赞美古人的功业。 虚空迸裂:佛教语,意指一切法皆从空而起,因缘生起,因缘灭尽。 当处超越:即“当体超越”,谓在本体上即可超越。 堪笑云门,多这一橛:(禅宗)云门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该诗是说云门宗的禅学过于执着,有一处执着就成为其缺陷。 【赏析】 此为颂古之作。前两句写空,后两句写执。 首句“虚空迸裂”,意为虚空中生出许多事物来
【注释】颂古:本指汉乐府《相和歌辞》中的一种,后泛指咏古之作。十七首:即《古风》中的十七首。其十二:即第12首。烧柴火的烟火熏黑了山,连一丝一毫也瞒不过去的。佛手:即佛手柑,一种植物,果实可作香料。此句意谓用佛手遮挡住烟雾,但人心中的事是等闲不得的。 译文:腊月里点起的火烟熏黑了山,连一点也没瞒得过你的眼睛。佛手虽能遮住烟雾,但人心却比什么都容易暴露。赏析:诗中写腊月烧火熏黑了山
注释:出自你的,最终还回到你那里,哪里能说清道白。 踏着积雪来沽酒,酒更香醇;乘船买鱼,鱼特别新鲜。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深刻体验。首句“出乎尔者返乎尔”,意思是说,从你那里得到的,最终还会回到你那里,这是无法解释的,只能通过实际行动来体会。第二句话“个里那容说道理”,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道理。第三
注释:乾坤(指天地),独立,从者(指人),里入。 风吹不著,雨打不湿。 译文:天地之间独立无二,人们在其中出入自如,即使风吹也挡不住,即使下雨也不能淋湿。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写乾坤、从者、风、雨等自然元素来表现诗人对天地万物的赞美之情。首句“乾坤独立”,以天地为比,突出其高洁孤傲之态;次句“从者里入”,则以人为喻,表现出天地的包容性;第三句“风吹不著”“雨打不湿”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颂赞。七十六首:即《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来说名悟一切众生,悉皆得成无上正等菩提”,是佛教经典之一。来时无踪、去时无迹:意为来去都没有什么痕迹。青天霹雳:形容声势浩大,威猛无比的雷电。 【赏析】 这首偈颂是《金刚经》的一段文字,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佛法的威力与广大无边。 “来时无踪”和“去时无迹”两句,表达了佛法来去都没有什么痕迹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