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慈一隔,描邈不得。
大用现前,不存轨则。
【赏析】
颂古十七首其十一,颂佛之“报慈”。《大智度论》云:“佛者,觉也。”佛之所以为“佛”,即在于其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之所以能“觉”,乃在于佛具有无量的智慧。此诗颂佛之智慧。诗中以“报慈一隔”喻佛之智慧,以“不存轨则”喻佛之自在。
其一,“报慈一隔”。此句取义于佛经中的“佛性”概念。佛性即一切众生皆有的成佛的潜能与可能性,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超脱一切烦恼苦痛而达到解脱涅槃的精神境界。佛经说:“一切众生悉有成佛因缘。”“佛性”即是众生成佛的内在根据和可能条件。
其二,“描邈不得”。此句借用了佛家语“不可得”。佛在《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意谓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若能看透这些现象的虚幻性,就能见到真正的佛。此处“描邈不得”即指“不可得”。
其三,“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大用现前”指佛之大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佛的大用就是佛的智慧与慈悲,是佛对于世界万物的深刻洞察与理解。佛的大用既不是固定的模式,也不是可循的规律,而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
“不存轨则”即“不依轨则”。“轨则”是指人或事物的规范与标准,是人们行为做事所遵循的规则与准则。佛不依轨则而行,即指佛不受任何世俗规矩的束缚,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世间。佛的这种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对于追求名利、执着于世俗规则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的境界。然而,正是这种境界才真正体现了佛的伟大与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