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远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敬仰。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如来不说无馀说 -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来佛并不只是简单地说"无余"(即没有剩余或剩余的东西),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2. 迦叶无闻无异闻 - 迦叶(即迦叶尊者)在这里指的是佛陀的早期弟子之一,他们并没有听闻到所有的事情。这里的“无闻”和“无异闻”都是强调他们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3. 体得无闻无说说 -
【释义】 僧人们纷纷逃离寺庙,祖师留下的印迹已经被破坏了。 香火旺盛的佛寺被僧人踏翻,佛教的威音也不复存在了。 生来就具有悟性的修行人,不会被其他见解所迷惑。 【注释】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八:偈颂是一种佛教的文体形式。通常由偶句组成,以四言为主,中间夹杂有七言。这种文体形式在唐代十分盛行。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 衲僧:指僧人,即出家人。 祖师:禅宗中指释迦牟尼佛。 香水海:佛教语。意谓佛法如大海
【注释】 ①偈颂:佛教中的一种唱诵佛经的形式。 ②邪师:指不正当的僧人或僧侣。 ③正法:佛教中的正统教义,指佛法。 ④释迦文:释迦牟尼的法名,即佛教的创始人。 ⑤死水:指没有生机的死水,比喻没有生命力。也形容环境沉闷、没有生气。 【赏析】 此诗以四句二十字的短诗形式,讽刺了那些不守戒律的人。“今朝四月八”,说明今天是四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在这一天,僧人们应当举行各种佛事活动
【释义】此诗是诗人对先师王守节的怀念之作。首句用“□”字指代王守节,“四十馀程自买船”是说王守节四十年游宦不归,自己买了船只,表示思念之情。第二句“今日琅琊归普济”,意谓现在他回到家乡了,“归普济”是说回到普济寺。第三句“借婆裙子拜婆年”,即借袈裟拜佛祭奠,表示对先师的缅怀之情。 【注释】□:姓或名;独龙山:地名;四十馀程:《晋书·谢安传》:“谢万为东阳太守,于永嘉五年(311)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十四 直下犹难会,寻言转更赊。 若论佛与祖,特地隔天涯。 看看,普济拄杖子,化作天龙夜叉。 注释:直下犹难会,指禅宗的顿教法门,直截了当地说,难以领会。寻言转更赊,指禅宗的渐教法门,需要通过长期的修行来领悟。若论佛与祖,指的是禅宗认为的佛陀和祖先们都是同一血脉,但修行的境界却有所不同。特地隔天涯,意指彼此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难以相见。看看,普济拄杖子,意指普济大师手中的拄杖子
诗句:陇麦青青春色过,岭云散尽楚天高。 译文:春天的陇麦已经泛青,色彩斑斓,天空中的云彩渐渐消散,远处的楚地显得更高更蓝。 注释:陇——指陇山,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楚天——指楚国的天空,形容地势高远,景色开阔。 赏析: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陇山上麦子青青的颜色和天空中的云彩渐渐散去,远处楚地更高更蓝的壮丽景色。诗人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
注释:南山环绕着云雾遮天蔽日,西面的山坞里水满池塘。 三天不来这里就成了话柄,叶公若是还在就该当个郎官。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山居生活情趣的诗,通过写山中景色和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注释】 偈颂一百零二首:即《续传灯录》,是一部禅宗语录集。龙幡:佛语,比喻佛法。胜槩:盛概。群峰:山峰。清奇:清丽奇绝。万重:形容层叠。燕坐:指盘腿端坐。不辞:不顾。提:引领,带领。祖令:佛的教令。微躯:微小的身体。前踪:前人的足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佛家的一种敬仰和追求。 首句“龙幡胜槩落群峰”,“龙幡”是指佛家的经幡,这里用来形容佛教的威严和崇高,它从天空中洒落下来
【注释】虾蟆:蛤蟆。梵天、东海:指天空和大海,这里比喻修行者所处的境界。洞庭湖顶门着地:比喻修行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龙蟠山脑后:龙盘在山顶上,形容修行者的境界。 【赏析】此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修行者的不同境界。前两句写修炼到一定高度的仙人能跳上天空,越过大海,这是比喻他们达到了“真空”的境界。后两句写修炼得道的人可以登上洞庭湖顶,龙盘在头顶,也可以看见蛇的腮。这是比喻他们修到了“妙有”的境界
注释: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佛祖一直以来都是被人误解和冤枉的,就像电扇转动时的声音一样直。如果金毛狮子狗(金毛狮王)能理解和声,那么月中的麒麟就会笑出来,掀翻天空。 赏析: 这首诗用“电机旋处”和“金毛若解和声拶”这两个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佛祖被误解和冤枉的情景。而“月里麒麟笑揭天”则是一种寓意深远的表达方式,象征着佛祖的智慧和力量能够化解世间的种种困扰,让人们摆脱误解和冤枉。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