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远
【注释】 拄杖:指拄着拐杖。生根:比喻扎根。挑不上:无法挑走。钵盂:即钵,盛饭食的器具。无底:没有底。满盛归:指钵中装得满满的,回去时还要再装满。净名:指佛教的“般若”(智慧)教。何用空惆怅:为何白白地惆怅呢?哭罢:指哭泣完毕。香严:和尚名。郡辨:分辨郡县方位。耳卓朔:形容耳朵大而突出。莫窥:不要窥探。渡口船回人借问:渡口有船返回来,有人向他打听。寒山:地名,在今苏州市西北。石桥
【注】 1. 寄源大师: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他学书法,以“笔力遒劲”著称。这里用“羲之草圣”形容他的书法造诣高深。 2. 虚词不入公门:指书法中的“虚”和“实”的对比关系,即“虚”不是随便可以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 3. 君看羲之草圣:《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题词,“羲之本善书,故知此语是王羲之所说。 4. 一点入石三分:形容书法笔画刚劲有力,能入木三分。 【译文】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颂(sòng):古代一种文体,用于祭祀或歌颂功德的仪式。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某种仪式上朗诵或者创作的,因此被称为“颂”。 雪霁长空,迥野飞鸿。 释义:雪停了,天空晴朗,远处的天空中飞来飞去的是大雁。这里描绘了一幅雪后初晴、大雁归巢的美好景象。 段云片片,向西向东。 释义:天上的云朵像段段断落的羽毛,有的向西方飘去,有的向东飘去。这里的“段”字形容云朵的形状
诗句解析 1 老冲问法如春雷:这里用“春雷”比喻老冲的问法像春天的雷声一样猛烈,震撼人心。 2. 忿怒那吒挽不回:忿怒那吒意为愤怒的天帝或神灵,形容老冲的问法非常激烈和坚决,难以被反驳或改变。 3. 龙驰虎骤劈箭催:这里的“龙驰虎骤”形容速度极快,如同龙和虎奔驰在战场上,而“劈箭催”则指箭矢迅速射出,催促着战斗的进行。 4. 暴风狂雨山岳摧:形容战斗的激烈程度,如同暴风骤雨般猛烈
译文: 坐着,来回穿梭于凡俗和圣洁之间,如推磨般不停息。 休息时,不愿停下来,互相招呼也不曾离开。 注释: - 四威仪 其三:指的是第四种仪态或行为规范,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部分。这里“坐”代表的是坐姿、姿态等外在表现;“往来凡圣如推磨”形容了人与人的交往频繁如同在不停地转动的磨盘上一样,既形象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频繁互动的场景,也可能暗含着人们对于这种频繁互动的无奈和疲惫感;“罢休休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指唱诵佛经时的颂词。千尺身中丈六衣,斩新拈出恰相宜。 长针短线君看取,节角请讹我自知。译文:我一身的身高是一丈六寸,穿着新做的袈裟,非常适宜。 你看我这身上穿的这长针、短线,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这衣领上那小小的节角处,有一处是我特意改动过的。赏析:此诗为作者自述其身体之高与所穿僧袍之小,以及其对衣物细节的精细打磨,体现了作者严谨细致的性格特征
译文 1 大用现前全体是,圣凡情尽影难留。 - “大用现前”指的是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和存在。 - “全体是”意味着这些现象和存在都是完整的、整体的。 - “圣凡情尽”表示圣人与凡人的情感已经全部消失或放下。 - “影难留”表示这些现象和存在的影子已经难以留存或捕捉。 2. 钵盂根底三千界,拄杖头边四百州。 - “钵盂”通常指佛教中的容器,这里可能指某种象征或比喻。 -
【注释】“四威仪”:指四种仪容。“住”:这里指停息。“和声”:和谐的乐声。“塞断”:使中断。“斗柄”:北斗星的柄,即杓,古代用来指示季节的仪器。“风云”:比喻人或事的变化。“常满”:总是充满。 【赏析】这首诗是说,当一个人处于失意、困顿的时候,他应当保持自己的气节,不卑不亢地生活着。诗的前两句写自己处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后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住,和声塞断来时路”意思是说
【注释】卧:躺下。精进:佛教语,指修行者勤奋精进。摩诃:大、多的意思。忍饿:忍受饥饿。 【赏析】“四威仪”是《梵网经》的名句。其大意为:在四种人中:一者是布施的人;二者是受持戒律的人;三者是修集福慧的人;四者是为众生利益的人。此诗以“卧”开头,暗喻佛徒应该像佛陀一样,要勤奋努力地修行,不可懈怠,而“精进谁知成懒惰”,意即勤奋的修行,怎么能成为懒惰呢! 下面两句“念摩诃,不如还忍饿”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我们逐句翻译诗句: 1. 道是沩山水牯牛,输佗黑子却赢筹。 译文:"说是沩山的水牯牛,输给他黑色的棋子却赢得了筹码。" 解释:“道是”指的是某种说法或观点;“沩山”指地名,可能指中国江西省的一个县;“水牯牛”是当地的特色动物名称;“输佗黑子却赢筹”表示虽然输给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