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杖生根挑不上,钵盂无底满盛归。
净名何用空惆怅,哭罢香严也不知。
头蓬松兮郡辨,耳卓朔兮莫窥。
渡口船回人借问,寒山南畔石桥西。
【注释】
拄杖:指拄着拐杖。生根:比喻扎根。挑不上:无法挑走。钵盂:即钵,盛饭食的器具。无底:没有底。满盛归:指钵中装得满满的,回去时还要再装满。净名:指佛教的“般若”(智慧)教。何用空惆怅:为何白白地惆怅呢?哭罢:指哭泣完毕。香严:和尚名。郡辨:分辨郡县方位。耳卓朔:形容耳朵大而突出。莫窥:不要窥探。渡口船回人借问:渡口有船返回来,有人向他打听。寒山:地名,在今苏州市西北。石桥:即寒山寺前的一座石桥。
【赏析】
这是一首写僧行旅人的诗。前两句描写了僧行挑着担子、钵盂装满了东西、又无法将它们挑上山去,只得空手回到山下的情景。后两句写僧人在山上痛哭之后,又继续前往寒山寺,向人们打听寒山寺的方向。全诗语言通俗质朴,形象鲜明生动,通过写僧行挑担子和空手返回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僧行的同情与赞赏之情。
第一联“拄杖生根挑不上,钵盂无底满盛归”写僧行挑着重担下山的情景。“拄杖生根”,是说担子太重,连拄杖都生了根,难以挑起。“钵盂无底”,是说钵盂中装满了东西,再也装不下了。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僧行挑着重担下山的艰难困苦情景。
第二联“净名何用空惆怅,哭罢香严也不知”写僧行在山上痛哭的情景。“净名”,是佛教的“般若”(智慧)教。“何用空惆怅”,是说僧人何必为这些烦恼的事情感到惆怅呢?“香严”,是和尚名。“哭罢”,是说僧人哭泣完毕。“也不知”,是说僧人哭完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这两句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僧行因悲伤过度而失忆的关切与担忧之情。
第三联“头蓬松兮郡辨,耳卓朔兮莫窥”写僧行者貌。“头蓬松兮郡辨”,是说僧人的头发凌乱不堪,难以梳理好。“耳卓朔兮莫窥”,是说僧人的大耳朵突出外露,让人无法窥见其内情。这两句通过描写僧行者貌的奇特之处,进一步强调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悲伤之情。
第四联“渡口船回人借问,寒山南畔石桥西”写僧行询问寒山寺方向的情景。“渡口船回人借问”,是说渡口有船返回来,有人向他打听寒山寺的方向。“寒山南畔石桥西”,是说寒山寺位于南方的一座石桥旁边。这两句通过对渡口船人与寒山寺方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僧行者旅途艰辛与求法之路艰难的理解与关注。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通过写僧行挑担子和空手返回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僧行的同情与赞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