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全诗,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出答案。 “三起复三眠”的意思是:春风吹动花枝,花瓣飘落如雨,落在池水中,又随风飘去。“吹花涨雨烟”,形容花瓣落入水池后,随水漂流,水面上弥漫着花瓣飘散开来的水雾。“浮萍增采色,轻压绿池莲”的意思是:浮萍因花瓣飘落而显得更加鲜艳,花瓣落在池塘中时轻轻压在莲花上。“浮萍”“莲”为意象关键词。 “感事”意思是
【注解】 感事:即咏物诗。 柴门:指农家简陋的门户。霁影:雨过天晴,阳光照在屋檐上的影子。 扫:一尘不染。 苔莓:苔藓和野草。 鹤啄:大雁南飞时留下的痕迹。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农村一个简朴的农家小屋,诗人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小屋虽不华丽,却一尘不染,非常干净整洁。他看到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苔和野草,这是由于有大雁经过时留下的足迹而生长的。诗人对农家的勤劳朴实的生活感到敬佩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扇子诗 - 海阔千江辏:描绘了一幅浩瀚大海,众多江河汇聚的景象。 - 风翻大浪随:表达了海上风浪之大,如同随着风力翻滚的大浪。 - 六鳌元未足:提到了六只巨鳌(神话中的动物),意味着力量不足。 - 不是下钩迟:意味着没有及时下钩,可能是指捕捉到鱼的时机已经错过。 2. 译文 - 海阔千江辏:广阔的大海中,众多江河汇聚如注。 - 风翻大浪随:海上大风掀起巨浪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 黑风吹海立,云水渺三韩。 - “黑风”指的是强劲的风,“吹海立”形容风势强大到足以使海水波涛汹涌。“云水渺三韩”则意味着天空中的云彩和水中的水流都显得非常广阔,难以捕捉其边际。 - 蓑笠渔舟里,无心下钓竿。 - “蓑笠”指的是渔民常用的雨具,用来防风雨,“渔舟”则是指渔船。这里的“渔舟中”可能是指诗人在船上
【注释】 1.众水:许多水流。 2.秋风劲:指秋风吹来,水面波涛汹涌。 3.群鸥:众多的海鸥。 4.白雪:指白色的羽毛或羽毛的颜色。 5.和:调和,这里指与秋天相协调。 6.只宜:只能适合。 7.闲坐钓:悠闲地垂钓。 8.湖海老烟蓑:在湖上钓鱼或在海上打渔的老年人的斗篷。 【赏析】 此诗描绘了秋天的湖海景色。首句写秋风劲吹,众水激荡,群鸥飞起。次句写湖水和白羽相映成趣。三
【注释】 ①扇子诗: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于他任秘书监时,当时他已年逾半百,但宦途不顺,生活困顿。 ②楼上笛:指楼头吹笛声不断,暗示诗人的苦闷与愁绪。 ③烧春宽作程:春天将尽,诗人却要远行作客。“烧春”是说时光飞逝,春天即将过去,而诗人又要远游,心情自然十分沉重。 ④眉峰须小蹙:眉头应稍稍皱起,表达出诗人对世事的忧虑和内心的苦闷。 ⑤梅子弹九青:梅花枝头的花蕾在春风中吐露新芽
【注释】 夜,夜晚。榻,床。虚檐,没有月亮的屋檐。玉蟾,即月,指月亮。梧桐,落叶乔木,秋天叶子变黄落下,常在庭院中生长。夺,占去。端,反而,反而不碍。 【赏析】 这是一首写秋夜景色的诗。首句写夜深人静,月光洒落屋檐,第二句写作者独卧其中,感到冷气袭人。第三四句,是说秋夜的月色明亮,它把梧桐树的影子都照得清清楚楚,但并不妨碍清影。“夺”,是说月亮把梧桐的影子照得太清楚了。
注释:秋天的江草,一半变黄了;江上的雨,催人快换棉衣。棉衣里面缝着一条线,是客子思念故乡啊!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秋月”与“江雨”的描写,抒发了他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首句写江水上涨,江边的野草已黄了一半,江雨绵绵,催促人们赶快把棉衣换下来。次句写棉衣里的断线,这是客居异乡的人的通病,也是他内心孤独感的外化,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怀念。整首诗用景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扇子诗 江海翱翔地,舟行岸自移。 无心波浪里,鸥鸟不须疑。 注释: 1. 江海翱翔地:形容江海的广阔无边,仿佛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2. 舟行岸自移:形容船在水面上行驶,随着水流而改变方向和位置。 3. 无心波浪里:形容自己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却毫不在意,保持镇定。 4. 鸥鸟不须疑:表示即使身处险境,也能像鸥鸟一样自在、从容。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
诗句: 引手折纤枝, 月边簪玉儿。 好与一杯酒, 酒香知是谁。 注释: - 引手折纤枝:用双手轻轻折下一枝纤细的柳枝。 - 月边簪玉儿:在月光下将玉制的发簪轻轻插在头发上。 - 好与一杯酒:邀请对方共享一杯美酒。 - 酒香知是谁:只有知道这美酒的主人才能品味出其独特的香气。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宜人的画面。诗人以竹影、月光、荷香和微风等元素,刻画了一个静谧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