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度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三十一:偈颂,即佛家讲经时的唱词。南北东西几路头,来来同载一扁舟,扁舟,小船。 月明夜静沧浪里,一掣锦鳞随直钩:沧浪,指江湖或湖海,这里泛指水。直钩,古代用为钓饵的鱼钩,比喻高官厚禄,也比喻隐者的志趣。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舟在江湖中畅游的情景。首句“南北东西几路头”,是说诗人乘坐着小船,从四面八方而来。次句“来来同载一扁舟”,是说船儿载满了前来听讲的人
注释:释迦牟尼(即老聃)在玩弄自己的精神魂魄,死了之后好像从来没有死去过一样。一树落花,春去秋来,春天过去了。远远的山峰层叠不绝,碧绿如染。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首句“释迦老子弄精魂”采用了拟人手法,将释迦牟尼比喻成玩弄自己精神魂魄的人,表达了诗人对他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
这首诗的原文是: 火云影里一叶落,玉鉴光中便见秋。 一任秋来又秋去,大江依旧向东流。 无变易,有来由。 塞鸿何处,白鹭沧洲。 数声渔笛烟村晚,狼藉断霞闲钓舟。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火云影里一叶落 在炎热的火云映照下,一片叶子落下了。 火云影里一叶落,这里的"火云"指的是夏天的炎热天气,而"一叶落"则形象地描绘了夏天树木的叶子纷纷飘落的景象。 玉鉴光中便见秋 在清澈如镜的月光下
【解析】 此诗是一首题壁诗,写诗人在山间道上见物思人。“月冷”二句写环境,“提杀人剑”“用活人刀”比喻自己对政治的极端态度;“云淡淡”三句写所见所闻,暗喻当政者对人民的统治。后四句说自己虽已罢官,但心中仍挂念着天下大事,不能甘休。全诗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心和壮志难酬之情。 【答案】 (1)译文:月光清冷,天空高远,狂风怒号,掀起巨浪滔滔。手持杀人利剑,挥舞着活人的屠刀。淡 淡的云烟中
【注释】 1. 偈颂:一种佛教用语,指佛经中唱诵的韵文和偶语。这里是指佛经中的韵文诗。 2. 铁树花:传说中一种极为罕见的花。 3. 镇州大萝卜:指中国北方河北省保定市的镇州大萝卜,因其大而闻名。 4. 凹凹凸凸:形容东西表面凹凸不平。 5. 沙盆:古代用来盛水的器皿。 【赏析】 首句以“群阴剥尽”起兴,暗喻世间黑暗势力已经消失,光明即将到来。接着以“一阳来复”点明时序,即春天到来
译文 清明和寒食节的时节,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在古老的小径上,我独自行走,回望天际,暮色渐浓,夕阳低垂,映照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在这片土地上,我点燃了纸钱,随风飘散。随着纸钱的飞舞,远处传来杜鹃鸟的啼声,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深深的哀愁。我知道,这并非是那些辛勤劳作的人所能够理解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明节日,作者在踏青赏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生机和生命力。他走在古径上
【注释】 偈:佛教经文的唱词,后泛指韵文。偈颂:是佛经中的诵唱形式。十二三:指佛教《金刚经》等。偈,佛教经文的一种。一百二十三首:即《金刚经》。其十九:指《金刚经》的第19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秋天所感。诗中通过雨洗炎威、秋磨霄汉、风传䆉稏香、雁腹寒岩畔四个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领悟。 “雨洗炎威”,以雨洗暑热之威为起兴,暗寓人生如秋雨涤荡尘垢一般。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这是一首佛教的偈语,偈语是佛教用语,即佛经中的韵文,多用来唱诵、念诵。 其二十:偈语的第20首。 布袋头开天地大:布袋,指弥勒菩萨,又称布袋和尚。“开天地”比喻弥勒将要出世,世界将会改变。“布袋头”是指弥勒佛的头部。 翠岩眉毛在不在:翠岩,指弥勒佛的眉间,也就是“佛眼”。佛教认为人的眉毛代表人的心念,所以这里说“佛眼”是否显现。 一声鸿雁海门秋:鸿雁,鸿鹄
【注释】 千说万说:比喻多方面、多层次的论述。千说万说,不如亲见:比喻亲身去观察、了解,比听别人说要强得多。千说万说,不如亲见:比喻亲身去观察、了解,比听别人说要强得多。衮底:形容波涛汹涌的样子。水清月现:指水面平静而月影清晰。旧阁:指过去的居所或者旧时的居宅。一赢来:一次赢来,即经过一次考验,才得到休憩。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对风浪的描述,表现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
【注释】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行得一尺,不如离却一寸。 山高分水深,青天分白日。 译文及赏析: 说得一丈高,不如走一步远;走得一步远,不如离开一寸。 青天和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