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度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十一:偈,即佛经中的韵文。偈颂,又称佛歌、颂诗,是佛教徒吟唱的宗教颂诗。破沙盆:指打破僧钵。巴鼻:指和尚的鼻子。没巴鼻,指不守戒律,不守规矩。尽大地人扶持不起:意谓天下人都支持不住。玉山:指钟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荆棘参天:形容道路险恶,草木丛生。清风匝地:形容风清气爽,宜于游览。擘破宝公面皮:指揭开和尚的伪装,暴露他的真实面目。德云:指和尚讲经说法。无处回避
【注释】 大海扬尘:大风刮起,扬起沙尘。高源出水:高山上的泉水流出地面。狭路相逢:在狭窄的路上相遇。知心有几:知音有几人。明明玉鉴光中:明亮的玉石镜面在日光下发出光芒。浩浩烟波万里:茫茫的烟波水势延绵万里。鸑鷟擎头:雄鸡昂首。金鳞摆尾:鲤鱼摆动尾巴。江北江南绝望时:指长江南北两岸。清飙起:霹雳般的响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以风和水为题,写景抒情相结合。 首联“大海扬尘,高源出水”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十四:此诗为唐白居易晚年所作,反映了诗人对生死、名利等人生问题的沉思。“南天台”、“北五台”指代佛教中的佛塔;“大地”指代人世;“桃花”指代爱情或美好的东西;“安排”指世俗的功名利禄。 推不去,挽不来。 (1)推不去:形容世事无常,无法挽留。 (2)挽不来:形容世间万物都受时间的限制,无法挽回。 (3)南天台,北五台:比喻人生中的名利地位等,都无法永久拥有。
【注解】 1. 偈颂:佛教用语,梵语“阿偈”,意为佛经中的韵语,用以诵读佛经。 2. 胡:这里指僧人。 3. 知:了解、知道。 4. 会:理解、领会。 5. 风细细:形容风很小,轻轻吹拂。 6. 日迟迟:太阳慢慢升起,时间拖得很长。 7. 弹子:弹弓。 8. 黄鹂:黄鹂鸟。 【翻译与译文】 在十五日之前,只有老和尚才能理解,不能和他人分享;在十五日之后,只能与他人分享,无法独自理解。
【注释】 今朝:指今天。五月端午日。 诸方:各地。鸣鼓:击鼓,为端午节习俗之一。《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绳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 不说:不提。药病相治:药与病相治,即服药可治病。 书符:书写符箓,用以驱邪除鬼。咒士:咒师。指巫师、术士。 金山:指金山寺,位于今江西九江市西北,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建。伎俩:指法术,手段。 别行:另走一条路。 日轮:太阳。午:正午。 【赏析】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十七:见,看见;阿呵呵:笑声。青毡:指代蒙古族的统治者。金牛:指成吉思汗。 【赏析】 这首诗用“青毡”(蒙古族的统治者)来代表统治阶层,把成吉思汗比喻为“金牛”来赞美他的功绩。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成吉思汗的赞美之情。 译文: 就能见到,一旦得到,就能永远得到。四周边界清楚,因此是分明的。笔头一寸,能产生万钧之力。三十年后异族苗裔会繁茂起来
诗句解释: 1. 雨涤炎威,秋云自在:雨水洗涤炎热的暑气,秋天的云彩自在漂浮。 2. 一片两片拄杖头,或卷或舒林木外:一片两片挂在杖头,或者展开或者收起在树木外面。 3. 白璧明珠,泥团土块:像洁白的玉璧和闪耀的珍珠一样珍贵,像泥团和土块一样普通。 4. 放去收来颗颗圆,填沟塞壑无人会:放下去又收回来,每个都圆滑无瑕,却没人能理解其深意。 5. 阿呵呵,六只骰子满盆红,有采无采,大家别赛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描述了诗人在红尘中的生活状态和感受。下面是逐句释义: 1. 云收海山横(云收): 描述天空中的云彩消散,大海和高山都显得宽阔。 2. 月印江天晓(月印): 月亮倒映在江面上,使得江天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 3. 扰扰红尘中(扰扰): 描述人世间的纷扰和喧嚣。 4. 青春有多少(青春有多少): 表达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5. 铁壁银山一拶开(铁壁银山一拶开): 形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悟道染泥沙,佛祖生冤家”,意思是修行人悟到真理后却落入了世俗,被世人误解,与佛祖结下了冤仇。“新半山为甚烧香礼拜”,意为那些新出家的僧人为什么烧香礼佛。“明珠绝颣,皓玉无瑕”,意为珍珠和美玉都有瑕疵,只有真正的佛性才是最纯洁无暇的。 【答案】 译文:修行人悟到真理后却落入了世俗,被世人误解,与佛祖结下了冤仇。那些新出家的僧人为什么烧香礼佛呢?珍珠和美玉都有瑕疵
【注释】 偈:佛家语,即佛的颂。偈颂是汉传佛教中的一类重要体裁,由偶(诗)和颂组成。偈颂以四句为一偈,故又称四言偈、四偈。 毫末:极小,微不足道。 丘山:大山。 按:审察。 佛祖:指佛。这里指释迦牟尼。 云头:比喻高远的佛性。 衲僧:指僧人,这里指禅者。 鼻孔:比喻佛性,这里指修行的法门。 罅缝:裂缝。 【赏析】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