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度
译文: 在佛教历史里,前佛的生死轮回,后佛的道德规范。 一旦开口谈论佛法,就会丧失本性;一闭嘴讨论佛法,就会陷入错误。 疾病不需借助驴驼药物就能痊愈。 注释: 1.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指唐代诗人寒山和拾得所创作的诗歌集,共计一百二十三首。 2. 其九:是《偈颂一百二十三首》中的第九首诗。 3. 前佛性命:指的是前世中那些修行成佛的人的命运和生命。 4. 后佛纪纲
诗句释义:拄杖子,无向背。东拄西撑,登山涉海。卞璧骊珠,泥团土块,一时粉碎。 译文:拄着拐杖,无需顾虑。向东支撑、向西拉扯,攀登高山、穿越大海。如同拥有卞璧和骊珠,即使是泥土团和土块,也能瞬间粉碎。 赏析:“拄杖子,无向背。”这句话中的“拄杖”可以理解为依靠拐杖行走,而“无向背”则表示无需担心方向或立场。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坚定前行、无畏困难的画面。接着,“东拄西撑
诗歌逐句释义: 1. 担疏钞行脚,大负不平气。 - 解释:形容一个人背负着大量的书籍,走遍很多地方去阅读和学习,内心充满了对不公或不平之事的不满和愤慨。 - 关键词:“担” - 表示背负,“疏钞” - 指的是书籍,“行脚” - 行走,“不平气” - 强烈的不满或愤怒情绪。 2. 失脚到龙潭,未惬平生意。 - 解释: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外在环境或其他人的言行)导致自己陷入了困境,感到心情沉重
注释: 黄檗山头兀坐,开口咬着生铁。高安滩上翻身,也似掉棒打月。从兹便解,赤手白拈,以楔出楔。别别,无位真人乾屎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诗,通过对禅宗公案的描绘来表达禅宗的意境。 首句“临济赞”直接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即对临济禅师的赞美。临济禅师是禅宗六祖中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思想,强调通过直接观察自己的内心来领悟佛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句,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进行逐句的解释,然后根据注释进行赏析,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
诗句释义: 说禅说道,撒土撒沙,半山终不也随邪。 译文: 说着佛理和佛法,如同播撒着泥土般,最终也不会被邪恶所动摇。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坚定的信念和对佛法的理解。诗人在诗中强调了说禅和佛法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人们追求真理、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和挑战,都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注释】 偈颂:即佛家偈文,佛教中用来解释佛经的一种文体。“偈”指诗;“颂”指歌咏。此诗以问答体形式出现,是佛家偈颂的一种。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三,是佛家对人处世之道的概括。 有主有宾:有自己要交往的对象。 无疏无亲:没有亲疏之分。 直饶七佛到来:即使佛祖来了。 各与三十拄杖:每个人都给三十个木棍。 少喜多嗔:少点欢喜多点怒。 【赏析】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佛家偈颂。全诗共四十六句,以问答的形式出现
【译文】 佛祖出世时,无数佛祖都赞美;十方世界皆归一佛统治,唯有佛祖真性常存。山峦苍翠,云雾苍茫。半开半合,隐约可见,全都分明。 【赏析】 这首诗是颂扬释迦牟尼佛的。首两句写佛出世、众佛赞扬,以“千佛”来表示佛教徒众多,也表明释迦牟尼佛在众多信徒中的伟大地位。接着两句写佛统御众生万法,无有不至。最后两句写佛身既非完全显露,亦非完全隐藏,而是一种半开半合的状态,既显现又隐伏于一切现象之中
【译文】 龙门有万仞高,能到达的人并不多。 怎能进步?
诗句释义 1 "生扫帚,用得亲":这一句表达了对日常使用物品的亲切感。扫帚是家中常用的清洁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使用起来感到亲近和自然。这里的“亲”字,强调了与扫帚之间建立的特殊关系,仿佛是一种亲密无间的朋友。 2. "休指注,枉辛勤":这句诗中的“休”意味着不需要,“指”通常指的是指向或者解释的意思。“注”在这里可能是指解释或注解。整体意思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