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海门一夜波涛恶》。下面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海门一夜波涛恶:描述了海门地区在一夜之间的恶劣天气。海浪汹涌,波涛汹涌。"恶"在这里表示极端恶劣,与"恶浪"同义,形容波浪巨大而危险。 - 关键词:海门、波涛、恶 2. 玉麟攧折黄金角: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一种动物(可能是麒麟或类似的神物)被巨浪冲倒,失去了其珍贵的部分——金色的角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七十:偈,梵语“偈”的意译,意为诗歌。本指佛教中的唱赞词或佛经中的文字,后来也用来泛指诗、文。 洞山离查渡:洞山寺是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的发源地,离查渡为临济寺所在地。离查渡,在今江西上饶市广丰县西三十里。 咄哉老云门:咄哉,感叹词,用于赞叹。云门,即云门寺,在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区南郊。 多却末后句:多却,多出。末后句,即结尾的句子。 桃花浪暖禹门高:桃花浪,即桃花汛
诗句释义及翻译 1. 落叶飘飘 - 此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落叶随风飘散,营造出一种萧瑟和凄凉的氛围。 2. 秋江清浅 - 描述了秋天的江水清澈见底,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 3. 烈士相逢 - 这里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在困难时刻相遇,共同面对挑战。 4. 干戈不展 - 指没有战争或冲突,和平共处。 5. 言多去 - 可能是指在交流中言辞过于繁复而失去意义,或者是指过多的言语反而让人感到厌烦。
普天寒色,大地为炉。 但见清风壁立,不知石烂松枯。 丹霞烧木佛,因甚院主堕眉须。 若无这些火种,讨甚碧眼老胡。 注释: - 普天寒色,大地为炉:整个天地都被寒冷所笼罩,大地如同一座大炉子。 - 但见清风壁立:只见到清风如墙壁般直立不动。 - 不知石烂松枯:不知道石头会腐烂,松树会枯萎。 - 丹霞烧木佛:在红色的晚霞下燃烧着木柴的佛。 - 因甚院主堕眉须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1. "大机圆应,大用无方。" 注释:这里的"大机"是指佛祖的智慧,"圆应"表示佛祖的智慧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大用无方"意味着佛祖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没有固定的用法。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佛祖智慧的赞美,认为佛祖的智慧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穷无尽,没有固定的用法。 2. "扑碎破沙盆,灭却正法眼。" 注释:"扑碎破沙盆"形象地描述了佛祖的智慧如同破沙盆一样破碎
【注释】 露滴滴,风凄凄。——露珠在草叶上滴落,秋风带着寒意吹来。 黄花香满路,何独在东篱。——路边到处是黄色的菊花盛开,为什么独自站在东边的篱笆旁? 高低普应,步步相随。——无论是高矮的菊花,都一齐开放,仿佛都在追随我的脚步。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菊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露滴滴,风凄凄”描绘了秋天清晨的景象,露水挂在草叶上
注释: 八月、九月,不寒不热。 盘山掷剑挥空,正是个般时节(季节) 无古无今,无间无歇。 痴云卷尽雨声收,千里万里一条铁。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盘山的景色和气候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首先,诗人以“八月、九月,不寒不热”来描绘盘山的气候特点,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然后,“盘山掷剑挥空”形象地描绘了盘山的险峻陡峭,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豪迈的性格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注释】 偈:佛教用语,梵语“伽陀”的译音,即佛经中的颂诗。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七十三: 巍巍独坐大雄峰,万水千山列下风。 相见不说奇特事,一声猿叫翠微中。 【赏析】 此诗以高山为背景,写一位僧人独自坐在大雄峰上,四周有无数山峰和万水。他与来访者没有太多交流,只是听了一声猿猴的叫声。这两句描述了一座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的山峰。在这首诗中,山峰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它代表了修行者的心境。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老瞿昙:梵语音译,指佛陀。 眼孔小:形容眼睛很小。 一星半星:形容数量不多。 衲僧:指出家人。 分上:指地位、身份。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写僧人的修行境界,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 “老瞿昙,眼孔小”,诗人首先描写了僧人的外貌特征,即老和尚的眼睛很小。这里的“老瞿昙”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七十二 达磨西来,只个不识。 铁壁银山,挨拶不入。 因甚分皮分髓,飞来峰高冷泉碧。 达摩祖师东渡日本时,曾到中国南方弘法传教。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他,特地写了这组诗。达摩是南印度人,所以称“西”来;又因他是从海上来的,所以称之为“达”,意为“达到”、“抵达”。这里的“只个不识”是说,只有达摩一个人是“识”的(指达摩是佛祖),其余的都“不识”。 “铁壁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