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度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短棹轻帆,风恬浪静。”这两句的意思是:船桨短而船帆轻,湖面风平浪静。这里用一个“恬”字,将湖面的宁静之美写了出来。 “溢目湖光镜样平,渔歌未起同谁听。”这两句的意思是:满眼的湖水如镜子一样平静,还没有开始打鱼,谁还能听见渔人的歌呢
注释:不挂桃木板和艾草虎形符咒,不用铁牛机和涂毒鼓驱邪。千妖百怪都潜踪,只有灵鹫峰高耸直插云霄。 赏析:这是一首描述寺庙中驱除恶鬼的偈颂诗。全诗通过描绘驱邪的场景,表达了佛教对超度众生、拯救世人的坚定信念。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寺庙中的神像和物品赋予生命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寺庙的氛围和佛教的力量。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佛法的虔诚信仰和对世间邪恶的强烈反感
诗句原文: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镜已破,法不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注释: - 心是根:这里的“心”指的是个体的精神或意识,而“根”则代表其基础或出发点。在佛教中,心被视为一切存在的根本,即万物的本源。 - 法是尘:这里的“法”通常指佛法、教义等抽象概念,而“尘”则是物质世界的尘土,象征着具体事物的表象。这里暗示了心灵与世俗之间的界限和联系。 - 犹如镜上痕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垂垂白发老成魔 - “垂垂”表示头发白了;“魔”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精神或心理上的困扰,或者指某种特定的状态。整体意思是形容年岁已高,头发白如墨染,形象地描绘出一个人衰老的状态。 2. 异类中行罪过多 - “异类”可能指的是与众不同,与常态不同;“中行”可能是指中间阶层,这里指代的是社会的中层人士。“罪过多”可能意味着此人在社会生活中犯了一些错,遭受了一些不幸或惩罚。 3
【注释】虎岩:指虎岩山,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北。虎岩山有虎穴,相传为武穆王抗金时留下的遗迹。虎岩寺:在福建福州。 咬人齿不露:比喻行凶害人而自己却毫发无损。 踞地坐眈眈:形容老虎张牙舞爪威猛的样子。 南北无行路:形容山势险峻,道路难行。 翻身一掷更无踪:指老虎翻个身就消失在黑暗中了。 虚空拍掌须弥舞:指老虎张开大口,发出巨大的声响,仿佛要吞食整个世界,但声音过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万象森罗
注释: 1. 十五日已前,银山铁壁。 二十五日之前,像银色的山岳和钢铁的城墙一样坚固。 2. 十五日已后,铁壁银山。 二十五日之后,像钢铁的城墙和银色的山峰一样坚固。 3. 正当十五日,一尘不立天地宽,那知更有上头关。 在二十五日这一天,天地间没有任何灰尘,宽广无垠;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天地之间还有更高一层的关卡。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通过比喻的方式来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注释: 布袋和尚的头上结了一个袋子,消息传遍了一百座城池。 蜡人的冰是否融化,万里之遥的铁轨如一条铁链。 珊瑚枝头撑着月亮。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布袋和尚的形象以及他的言行,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布袋头一结,百城消息绝”形象地描绘了布袋和尚的洒脱与超脱世相,他的行为似乎不受世俗的影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存在。而“蜡人冰不冰,万里一条铁”则揭示了现实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心王不妄动,六国一时通。 罢拈三尺剑,休弄一张弓。 注释翻译: - 心王不妄动:指内心的宁静和不动如山的坚定。 - 六国一时通:形容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顺畅。 - 罢拈三尺剑:放下手中的长剑,不再需要它来保护或威胁。 - 休弄一张弓:停止玩弄或使用弓箭,可能是放下戒备,也可能是不再追求武力解决。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寻求内心宁静的思想。通过描述放下武器和弓箭的动作
注释: 祖师的门下,讨要的非常厉害。 东走西走,没有不是的。 忽然篱笆下的菊花黄了,此时决定是重阳节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菊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赏菊图。首句点出“菊”字,为全诗定调。二、三两句写出“菊”的品性:不因世俗之偏见而改变自己,不随人俗而改变颜色。四、五两句进一步写“菊”之特点:在篱笆下开放,更显出它的高洁。末两句写赏菊时的感受:看到篱笆下盛开的菊花,才知今天是重阳节
【赏析】 这首诗是颂赞释迦牟尼的,全诗四句。第一二句写释迦牟尼出家后,为众生说法,教化众生,使众生觉悟,从而消除世间的一切苦难。这两句是讲释迦牟尼的功德,与“德合乾坤”相呼应。第三句写释迦牟尼教化众生,使众生觉悟,从而消除世间的一切苦难。这两句是讲释迦牟尼教化众生的具体事例。最后一句写释迦牟尼教化众生,使众生觉悟,从而消除世间的一切苦难。这两句是对前面三句的总结和概括。整首小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