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度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五十八 正觉山前,明星皎皎。 夜半打失鼻孔,将谓一了便了。 中竺看来,有些短处,不说也好。 开得眼来天大哓。 注释: 1. 正觉山前:指的是佛教的圣地,正觉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2. 明星皎皎:形容星星明亮闪烁。 3. 夜半打失鼻孔:意指在夜晚突然醒来,发现自己的鼻子好像被打掉了一样。 4. 将谓一了便了:意思是认为一切都结束了,就不用再管了。 5. 中竺:中印度
【注释】 “偈颂”是佛教禅宗用语,指佛经讲说中的偶颂。“一百二十三首”即《宝塔偈》共一百零三首,这是第二十五首。“其五十一”则是指第二百三十七首至二百五十二首的一首。这一首诗的题注为: “此诗以‘宝塔’起句。宝塔层层,层层开合,如人之层层脱去,层层加人。‘当机一拶’,言当机(即关键时刻)一拶(即一下),语如雷。” 意思是说,这首诗用宝塔作比喻,来说明人的觉悟的过程,从一层到又一层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五十九 当初已是错投胎,鬼面神头相赚来。 裂破虚空无罅缝,龟毛拂子舞三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扬佛教的诗。 “当初已是错投胎,鬼面神头相赚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初我们就是错误地投生到了人世,受到鬼面的诱惑。鬼面神头是指鬼怪或恶魔的面目。 第二句中的“妖”指妖怪、妖精等。第三句中的“佛”指佛教、佛祖等。 “裂破虚空无罅缝,龟毛拂子舞三台”。这句诗的意思是
【注释】 偈颂:佛教禅宗的唱诵。偈:诗篇。颂:赞美词,也用来歌颂。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晚年所作的一组佛曲赞颂文之一。 面皮:比喻人的脸皮。刮得霜:比喻人的脸像被风吹霜打得发红一样通红。枯骨:指人的骨头。敲出髓:比喻人的精神得到锻炼和升华。转得身:指人通过修行,得到了精神的转变。吐得气:指人通过修行,得到了心灵的解脱。不是不是:表示否定。 【赏析】 这是一组以佛教禅宗为题材的偈颂
注释: -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五十六:这是一首赞美诗,诗人以“手指天,脚踏地”的夸张手法来表达自己独尊的地位。 - 指:指向,这里指代自己的地位。 - 足:脚踏实地,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脚踏实地的态度。 - 目顾四方:环视四周,表示诗人的视野广泛。 - 真少儿戏:真的像小孩子一样玩耍,表示诗人的童心未泯。 - 惟我独尊:只有我(诗人)最尊贵,表示诗人对自己地位的自信。 - 天上人间诽诽
释义: 落叶纷纷,辞别了枝头。满地都是落叶,竹扉也被落叶填满。“道道”,何处是去处?哪里去寻找?现在就是过去,过去就是现在。曹溪的波浪与大海相似。无限的平人被陆沉淹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落叶纷飞、满地金黄的秋天景象。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禅宗思想中的时间观和存在观。在禅宗中,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诗中的“道道”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妙德岩中,释迦牟尼和天王们一同庆祝。大地摇动,六种震动产生雨花飞落;一声霹雳,清风吹起。沧海的头、青海的尾。杨岐毒害了后代,种下灵苗,祸害儿孙尚未结束。 译文:在妙德岩中,释迦牟尼和天王们一同庆祝。大地摇动,六种震动产生雨花飞落;一声霹雳,清风吹起。沧海的头、青海的尾。杨岐毒害了后代,种下灵苗,祸害儿孙尚未结束。 注释:妙德岩:佛教圣地,位于中国四川省彭州。释梵天王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五十七: 正法眼,破沙盆。 “正法”就是佛法的真理、法则;“心”指佛性、本心; 零敲碎打,不直分文:比喻佛法无边,不是可以轻易分割和理解的; 一一银山铁壁,一一电掣雷奔:指佛性如银山铁壁一样坚固,又像闪电、雷声那样迅猛,不可阻挡。 【赏析】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慧能所作的一首七言偈颂,该诗通过描绘佛像的形象,来比喻佛法的无穷无尽和不可思议的力量
长一线,一线长。 眼闻耳见,不用商量。 流水断桥梅破萼,枝南枝北一般春。 注释: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诗句的意思是:长出一根线,那根线长啊长。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无需商讨。流水断了桥梁,梅花已经开放,南北两边都是春天的景象。 赏析:此首写景抒情小诗,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全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形象生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五十二:天书颁自九重来,万壑烟云尽豁开。 竺土大仙灯灿烂,融融和气蔼楼台。 译文: 朝廷的圣旨从九天传来,万山峡谷的云雾全都散开。 在这座山中修行的大仙,灯火辉煌,照亮了整个山谷。 这里的人们和睦相处,空气中弥漫着和谐的气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山峰上修行的大仙点亮了灯火,照亮了整个山谷的景象。这里的人们和睦相处,空气中弥漫着和谐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