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守卓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要求作答即可。“修山主”是《答问颂》中的五首之一,诗中说,“问取修山主,浅浅实甚深”,意即:请向那位修山的道士请教,他告诉我,那浅浅之处实在十分深奥,这两句是说,“修山主”对“我”提出了一个难题
第一句:“非许复何如?”这句话的关键词是“非许”,意思是否定。这里的“复”字,可以理解为再、又或者重复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对于这种否定的观点,你又会怎么看呢? 第二句:“法界一蘧庐?”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法界”,指的是佛教中的法界观,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蘧庐”是一种古代的草屋,用来居住或休息。整句话的意思是:在佛教的观念中,世界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觉变则迷,识澄则悟。 - 释义:一旦意识到变化就会迷失,只有当你的见识变得清澈时,才能领悟到真理。 - 关键词:觉变、迷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与认知结果的重要性。当人们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没有深入理解其本质时,很容易陷入迷惑之中。相反,当一个人能够洞察事物的真谛并保持清晰的认识时,就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领悟。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不断追求深度和清晰度
注释: 1. 即此用:就在这里使用。 2. 离此用:离开这里再使用。 3. 箭未离弦的先中:箭没有射出,就命中了目标。 4. 万仞崖前撒手归:在万丈高的悬崖前放开手。 5. 一句机玄无用用:一句话的玄妙之处,并没有被真正理解。 6. 此时针芥审无差:此时,即使是一根针、一粒芥末也分辨不出微小的差别。 7. 戴恩奚翅丘山重:戴恩(指孔子)有什么值得我比丘山还要重的? 8. 誓捐躯命壮县丝
第一句“天上火星地下走”,用比喻的手法,形容人世间的各种现象。 第二句“泥牛踏著烧却口”,比喻人世间的是非善恶,像泥塑木雕一样,被践踏得面目全非。这里用了“泥牛”这一形象,意在说明人的本性,就像泥塑木雕一样,容易被践踏、破坏。 第三句“驴儿害痛马人瞋”,进一步描绘人世间的纷争和矛盾。 第四句“打落杨梅三五斗”,以杨梅为喻,暗示人世间的得失、荣辱等。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描绘
小偈四首寄示心然道人聊资体味以进个中精淳之趣 其二 个中好巴鼻,言下须瞥地。 寂寂要惺惺,当机善游戏。 注释:个中的诀窍,言语之中要立刻领悟。 寂静的时候,要表现出清醒的样子,在关键时刻善于玩世不恭。 赏析:此诗为禅宗公案的问答形式,表达了对禅修境界的深刻理解。"个中好巴鼻"意指悟道的关键之处,"言下须瞥地"则是要求修行者在言语交流中迅速洞悉道理。"寂寂要惺惺"是指修行者要在寂静中保持清醒的心态
小偈四首寄示心然道人聊资体味以进个中精淳之趣 其三 注释:心然法法死,大用始全举。 释义:心然的法则是死亡,真正的大道才会完全显现。 的的彻生生,互非互相许。 注释:彻底的明白生死,相互之间并不需要同意。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律,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理解。诗中通过“心然法法死”和“大用始全举”两句,揭示了禅宗对于生死、虚无、空寂等概念的理解和态度。同时
止堂铭 【注释】: 旨哉斯堂: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啊! 全观全止:全面观察,全面停止。 是止亦止:这是停止,也是停止。 应现何已:应该出现什么已经没有了。 法尔而然:自然而然。 不默则病:不说话就会生病。 必尔之归:一定要回到那里。 渊默生定:深深的沉默可以产生安定。 妙定圆极:微妙的安定达到极点。 心精发光:心灵中的精华发出光彩。 不出户牖:不在屋外。 灵鉴十方:灵明洞察,照见十方世界。
诗句原文: 一棒一条痕,蒺藜好自吞。 仙陀还蹉过,赢得瞎驴存。 翻译建议: “一棒一条痕”意味着每一次打击都留下了痕迹,比喻事情或问题逐渐显露,需要面对和解决。 “蒺藜好自吞”中的蒺藜是一种带刺的植物,比喻困难或痛苦需要自己承受。 “仙陀还蹉过”中,“仙陀”可能是指神仙或超凡的存在,但在这里似乎有些不合常规,可能是笔误或象征性表达。而“蹉过”则暗示了某种经历或教训。
【注】心然:指心法,即禅宗的修行方法;法法然:指禅宗的教义。 透过禅修的方法与道理(通过理解禅修的奥妙),你便能够悟得佛法的精髓。 心法和佛法是两码事,但只要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能悟得佛法的真谛。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关于禅理的诗。首先,它强调了禅宗的修行方法与道理之间的联系。禅宗的修行方法与道理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佛法,所以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些方法与道理,就可以悟得佛法的精髓。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