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兰药虽残荷又开,桃花酩酊送春来" —— 尽管兰花已经凋零,荷花再次盛开。 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自然界中生命力的顽强与春天的生机勃勃。在这句诗中,“兰药”代表已残败的花,而“荷又开”则描绘了新花的绽放,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述,也是对生命力的一种赞美。 "明天又是相迎处,惹得生香一样回" —— 明日又是相见之处,香气依旧,令人心醉神迷。
【注释】 千家诗: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编的《太平兴国 淳化 至道四朝诗》中的诗歌选本,共收唐人七言绝句一千首。 门深睡觉三竿雨,水暖听残几个蛙。 “门深”二句:意思是说,在幽静的庭院深处,我独自闲卧在书案旁,任凭窗外绵绵春雨敲打着窗棂,淅沥成声。时近中午,太阳高悬,庭院里绿树荫浓,花木扶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此时,我正倚着书案,手托腮帮,半眯着眼,似睡非睡,悠然自得地听着院中蛙鸣声
流水高山老伯牙, 孤桐谁许碧笼纱。 枕痕春色天长午, 坐对蔷薇一树花。 注释: 流水高山(指《高山流水》):这里比喻音乐高妙绝伦。 老伯牙(古琴名):即《高山流水》,相传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俞伯牙所作。 孤桐:指古琴。 碧笼纱:指古琴上镶嵌的玉石,用碧绿色的丝线缠裹。 天长午:指中午时分,阳光明媚。 蔷薇:一种花卉,多在春末盛开。 赏析: 首句“流水高山”出自《高山流水》一曲
和千家诗六十首春日偶成春光未肯归,芳菲总天工 九十春光未肯归,天工雕刻总芳菲。 蝶儿不解韶光意,只恐香尘入梦飞。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江的作品《和千家诗六十首》中的一首春日偶成。诗句“九十春光未肯归,天工雕刻总芳菲。”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阳光明媚,大地回暖,一切似乎都在重新焕发生机。而这里的“九十”可能指的是春天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注释】 和千家诗:指与杜甫的《和春日忆李白》一样。“六朝”句:《南史·谢朓传》:“王俭尝问朓:‘卿居官何似?’对曰:‘至微九列,犹为下位。’”李商隐以“千家诗”自况,意谓自己才思高超,但仕途坎坷。天边:指京城长安。排牙:像牙齿一样排列整齐。道:指马鞭。 【赏析】 首联写诗人在晨曦中漫步街头。振袖:抖动衣袖;街前:街市之前。晓色晴:早晨的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此句描写了一幅热闹而清新的春日图景。
【注释】 和千家诗六十首:指王驾的《春游》。滟且浓:形容花朵繁多且艳丽。那堪:哪堪,哪能忍受。落花风:指飘落的花瓣随风起舞。幸:希望。淹留:留连。此句意为:明年有幸相逢在花柳丛中,让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王驾的《春日偶成》一诗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同时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万紫千红滟且浓,那堪一阵落花风
【注释】: 阴深雨绿迷芳径,狼藉春红映小池。却讶芳兰香不断,随风吹送落花时。 【赏析】: 《和千家诗》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组七言绝句,共六十首,内容多写景物,语言清丽,格调清新。这是其中的一首。 首联“阴深雨绿迷芳径,狼藉春红映小池”,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色。诗人走在被雨水打湿的小路上,四周被绿色所覆盖,看不清前方的路。远处,一池春水在春光中泛着微光,而岸边的春花已经凋谢,只剩下残枝败叶
注释:洛南山的景色在初晴后的雨后显得分外美丽,经过十五年的风雨洗礼,我的眼睛变得又明又亮。一阵风吹过,青苗被寒气包裹着却依然保持着翠绿的颜色,鬼神都知道我的心已经倾斜到了这一片土地上。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变化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感情。首句“洛南山色雨初晴”描绘了洛南山在雨后晴朗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经过十五载的风雨洗礼
春日偶成 秋寒岁晚绿阴生,涧底风清鸟雀鸣。 遮断兰皋云万里,江篱槛木几根横。 释义:秋天寒冷,岁月已晚,绿树荫蔽而生;山涧中,微风轻拂,鸟儿欢快地啼鸣。云雾缭绕,仿佛遮住了遥远的天际;江边的篱笆旁,几株竹子横斜生长。 译文:在秋天的寒冷中,岁月已经过去,绿树开始在山谷中生长。山涧中,微风吹过,鸟儿们唱起欢快的歌曲。云雾像一片巨大的帷幕,将天空遮盖住,仿佛与天际相连。江边的竹篱旁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综合鉴赏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手法以及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然后结合着注解和提示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内容上的概括归纳,手法上的分析,情感上的把握等。同时注意不要遗漏答题要点,要全面考虑。本题中需要从内容、结构、手法、情感等角度作答。 (1) 首句“万倍韶华归眼孔”,万倍:形容时间之长;韶华:美好年华;眼孔:眼里的时间;这句的意思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