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如松
郑如松,字友生,号荫坡,清淡水厅竹堑人。 郑用锡长子。 道光十七年(1837)优贡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官至蓝翎候选员外郎。 咸丰八年(1858)郑用锡谢世后,承父志主讲于明志书院,造就许多人才。 光绪十三年(1887)全台采访局写入《新竹县志初稿。 列传。 孝友》。 生卒年
清代郑如松《谒寿公祠》释义
谒寿公祠 幕府奇男子,临危授命天。 干戈起蛮触,坏土吊乌鸢。 此节尽人谅,无官仗汝贤。 至今留血食,社酒赛年年。 注释:幕府中的杰出男子,面对危险时会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干戈(指武器)引发战争的祸患,毁坏土地和房屋如同祭祀乌鸦、老鹰一般。这种忠诚节义的行为被人们所理解,没有官职却能够凭借您的贤才得到认可。至今仍然流传着他的事迹,人们在每年的社日祭祀时都会为他举行祭祀活动,庆祝他的壮烈牺牲。
谒寿公祠
幕府奇男子,临危授命天。 干戈起蛮触,坏土吊乌鸢。 此节尽人谅,无官仗汝贤。 至今留血食,社酒赛年年。
友生,原名郑如松,清代诗人
郑如松,字友生,号荫坡,清淡水厅竹堑人。 郑用锡长子。 道光十七年(1837)优贡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官至蓝翎候选员外郎。 咸丰八年(1858)郑用锡谢世后,承父志主讲于明志书院,造就许多人才。 光绪十三年(1887)全台采访局写入《新竹县志初稿。 列传。 孝友》。 生卒年
郑如松
郑如松,字友生,号荫坡,清淡水厅竹堑人。 郑用锡长子。 道光十七年(1837)优贡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官至蓝翎候选员外郎。 咸丰八年(1858)郑用锡谢世后,承父志主讲于明志书院,造就许多人才。 光绪十三年(1887)全台采访局写入《新竹县志初稿。 列传。 孝友》。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