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驹
``` 十绝为亚卿作,离歌三叠最关情,不省从来此地闻。早是春残心事恶,落花阴里更辞君。 【赏析】 这首诗是韩驹在南宋时期写给他的爱人葛亚卿的一首情诗。诗人以细腻入微的情感描绘了两人分别时的情景,通过“离歌三叠”表达了内心的不舍和哀伤。诗中的“春残”、“落花”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美的氛围,令人动容。整首诗情感深沉真挚,语言优美流畅,充分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注释: 1. 忆昔趋阊阖:回忆起过去(官场)时,总是争着去朝见皇宫。闾阖,宫门。 2. 朝鸡促晓声:天刚亮,公鸡就啼叫催人起床。 3. 何关蝇辈事:和苍蝇有什么关系?蝇辈,苍蝇一类。 4. 也复强飞鸣:还是强行飞鸣。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回忆自己年轻时为了追求仕途而早起苦读的情景。全诗通过对时间的描绘和对公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首两句“忆昔趋阊阖
《梅花八首其三》是宋代诗人韩驹的作品,此诗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释: 1. 诗句: 梅花八首其三 〔宋〕 韩驹 2. 译文: 在林间白色的花朵上,风霜无法轻易地催动它们。江南春日里并不降雪,似乎只有一枝梅显得格外突出。 3.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梅花的坚韧与纯洁。诗中的“林间白”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的颜色与姿态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求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题思想及重要意象;然后要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词的思想情感,这是基础部分的考查;接着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诗人如何选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如何谋篇布局(诗的结构),以及如何炼字炼句等;最后还要考虑诗词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最后再结合题目中的注解和注释来赏析。此题要求“逐句释义”
【注释】: 孤光:指萤火虫的光。腐草:指枯草,这里比喻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光芒。辞:离开。强拟:勉强地模仿。帖天飞:贴在天上飞行。中路:中途。霜风急:形容天气寒冷,风力强劲。还寻:返回。归:回到原处。 译文: 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线,勉强地贴着天边飞舞。 在半路上突然遇到寒风,只好返回到枯草里去。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小诗。首句写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然后说它“强拟”贴天飞
在江南的岁末,大雪纷飞,涧谷中的梅花却顽强地盛开。幸运的是,这些花朵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足以供给人们的需要,并不因三载的滞留而失去其美丽。 日出时分,烟雾消散,溪水清澈,可以看到沙粒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的点点光芒。这景象如同一位经历了重重困难仍坚定前行的人,虽然前方的道路充满荆棘,但他的意志从未动摇。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担忧,但他知道,即使心中有千万种不舍,也必须坚持下去
注释:桃花盛开的山坞,云彩般的锦缎在春日里涌动;霞光闪烁的夕阳下,绚丽的霞纱映照。东风充满喜悦,它不仅为红艳的桃花带来生机,还为春天的到来增添喜庆。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通过对比手法,将桃花与云锦、霞绡进行比较,展现了桃花的美丽和生机。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注释】巴江:长江在四川境内的一段。尺鲤:大鲤鱼。龙门:山名,在今陕西韩城东北。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归蜀时所作。诗中用“尺鲤”、“三千里”等词形容鱼的巨大,突出了鱼的力量;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以扬波鼓浪、上龙门为喻,表现诗人对友人归去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生动有趣,意境开阔豪放
梅花八首其三 篮舆晓入关山路,玉节珠幡次第开。 白发微官何用许,似怜身出道山来。 注释:清晨乘坐竹轿进入关山小路,沿途玉制的仪仗和彩旗依次展开迎接。虽然已是白发之人,担任微职,但仍感到庆幸能走出山林,步入仕途。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早晨乘坐竹轿进入关山小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的不满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全诗内容理解透,这是得高分的关键所在,然后是对每句诗句进行赏析作答,注意要围绕主题来写,最后要注意答案的要点,不能遗漏。 “渡水穿云去”,这两句的意思是:我乘船渡过大江,翻山越岭来到吴地,去拜访那位高僧。诗人用“渡水”和“穿云”两个动词,描绘出自己跋山涉水、风尘仆仆来到吴地,去拜访这位高僧的行程。“神光触处开”,意思是:当我看到这位高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