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蕃
赵蕃的《呈明叔七首其三》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交往的诗歌,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生活、友情以及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诗的第一句:“屋角梅开才一枝,道人眼净得先窥。” - 诗句释义:屋角中,梅花刚刚开放,只有一枝。道人也因此能最先看到这美丽的花朵。 - 关键词:屋角、梅开、道人、眼净、先窥 - 注释:在古代建筑中,屋角往往用来放置一些装饰性的物品,如梅花等
【注释】 呈折子明丈十首:向王丈进献诗作。折子,指书信;明,姓。 新近开:最近开辟。 凿池培址:挖池塘和基址。 遂成台:便成为高台。 台颠:即台顶。 纵有蒙笼处:即使有树木遮掩的地方。 次第来:依次到来。 【赏析】 《呈折子明丈十首 其七》是唐代诗人郑畋的作品。这首诗的大意是:在新建园林中,凿池培址,便筑起一座高楼。即使楼顶树有草木,也挡不住远山的依次而来。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
诗句翻译与赏析 译文 儿时已见葆真诗,写诵抄藏不惮疲。 白首始游衡岳寺,扶藜处处读苔碑。 注释 1. 儿时已见葆真诗:小时候就见过葆真的诗歌,形容诗人很早就对文学有很深的造诣。 2. 写诵抄藏不惮疲:即使写诗、背诵和收藏都不感到疲倦。 3. 白首始游衡岳寺:直到年老才开始游览衡山的寺庙,表达诗人晚年才有机会领略美景。 4. 扶藜处处读苔碑:在山中扶杖前行
【注释】 呈明叔七首 其七:写给明叔的七首诗中的第七首。伯威:指诗人的朋友张伯伟,字伯威。拙:不擅长。巧:擅长。我拙:与“伯威虽拙”相对应,说自己不如伯威。欠工:不够好。竹溪:竹林边的小溪,这里用“竹溪”代指自己的住处。梅花发:指冬日里梅花盛开的景象。穷冈:指荒凉、贫瘠的山冈。今不穷:如今不再贫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赠给好友张伯威的诗,通过描写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 1. 故家人物几沈沦,公独风流似昔人:意思是故家的人物都沉沦了,而你却像过去的人一样风度翩翩。 2. 不但金声吐佳句:意思是你的诗音调铿锵有力,就像金声般响亮。 3. 尚馀玉立耸长身:意思是你的形象像玉树临风,挺拔如竹竿般高耸入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明丈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明丈才华的赞赏和对他的深深怀念。首句“故家人物几沈沦”指的是故家的人们都已经沉沦了
一枝自可不须多,少已难知多奈何。 汉殿纷纷锵剑佩,桐江但有一渔蓑。 注释: - 一枝自可不须多,少已难知多奈何:表示梅花虽只有一朵,却无需太多,因为太少难以知道太多的美。 - 汉殿纷纷锵剑佩:指皇宫中剑佩叮当作响的繁华景象,与梅花形成对比。 - 桐江但有一渔蓑:表示在桐江边只有一位渔夫,用蓑衣遮体,过着朴素的生活。 赏析: -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景象
【注释】折子:指文章的开头。不惟句律有家风:不仅句法有家风,即有章法可循。笔阵:指文笔如作战阵。仍推大令工:还推许大令(王羲之)为最工。兹道:此中之道。只今:如今。寂寞:冷落。公:你。须向古人中求:必须从古人那里去寻求。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呈献给张丈的《呈折子明丈十首》中的第四首。全诗用“不惟”二字起头,点出自己对前人作诗方法的认同感;接着写自己的笔战,认为自己的笔墨技巧与大令相比毫不逊色
【注释】曾门:诗人自指。广文官:官名,汉郡守之属吏。苜蓿盘:以苜蓿为食的盘。交道:交往之道。遗风:前人的优良传统。 【赏析】这是一首感怀诗,借回忆先正(祖父)的事迹,抒发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首句是说诗人小时候曾在祖父家做官时吃过苜蓿菜。第二句是说祖父和父亲一样,都是好客之人,经常把客人请到家来吃饭。第三句是说祖父在世时与人为善,所以留下了许多好名声。第四句是说祖父的好名声一直传到孙子身上
注释: 这首诗是诗人对朋友明叔的赞美之词。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种了一株梅树在手种竹边的地,因为地方幽静所以感到身体有些不适,瘦弱而憔悴。后两句则是说如果明叔也喜欢这株梅树,那么日后我们再看到这株梅树时,一定会觉得它肥美而丰满,而不是瘦弱而憔悴了。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友人明叔的诗。前两句写诗人亲手种下了一棵梅树,种在手种竹子的旁边,因为那个地方比较僻静,所以显得有些清瘦而病态
第一句“朝廷经略在中原”,是说朝廷的军事行动主要在中原一带展开。这里的“经略”是指对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全面筹划和部署。第二句“西北人才要讨论”,则是强调在西北地区,人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第三句“节传曾闻付吾属”,表达了一种期待和责任感。这里的“节传”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命令或指令,而“付吾属”则意味着这种指令需要我们来执行。第四句“潇湘可俾卧林园”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解释。潇湘是指湖南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