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龙惕
湘灵侄见示十月杂感,依韵和答 年华已是劫灰残,欲觅逃名七里滩。 谁篡鸿飞高冥冥,休歌牛角夜漫漫。 骑驴自称襄阳帽,漉酒长欹栗里冠。 千树芦花数行雁,天涯寒月许同看。 注释: ⑴湘灵侄:指湘灵(湘灵王)的侄子,即湘灵王之子。 ⑵劫灰残:指人已入死,化为尘土。 ⑶七里滩:地名,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境内。 ⑷篡:篡夺,夺取。 ⑸牛角夜漫漫:牛角声声,夜晚漫长。 ⑹襄阳帽:指古代汉族官员所戴的帽子
这首诗是诗人收到侄女的来信,看到侄女在十月中写的杂感诗后,依韵和答的七言绝句。 首联:“仲容高旷有闲身,曳耒分明已绝尘。” 意思是说侄女生活简朴,不追求名利,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像那田间农夫一样。“曳耒”是指拖着农具,这里代指农夫。“绝尘”表示远离世俗纷扰,超脱俗世,与世隔绝。 颔联:“一月别来将小雪,八月传到尽阳春。” 意思是说自从侄女上次来访后,已经过了一个月时间,天气开始转凉,下起了小雪
湖上晚归,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水乡画卷。 首句“肠断湖山列画屏”,诗人以“肠断”形容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割舍的感情,仿佛湖山成为了一幅精美的画屏,让人心生向往。同时,诗人将湖山比作“列画屏”,既表现了湖山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怀念。 次句“断桥残日半湖明”,诗人用“断桥残日”来描绘夕阳西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气氛。“半湖明”则描绘了落日余晖洒满湖面的美景
《次牧《翁六月七日迎河东君于云间喜而有述》诗》,是元代诗人杨载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鹊桥尚未搭成,天河依然深广,织女星正从银河中走来,穿过墙阴来到人间。诗人看到这一幕,不禁惊叹不已。接下来,他描述了织女的手艺精湛:弦槽开始解了,胸前的意思已经明白;厨串方知炙里心,说明她的手艺高超。最后,他描绘了美丽的景色:锦段连篇搜丽句,霓裳一曲奏仙音。从今郁郁园中柳,嫩绪千条色似金。 注释:
西塘归棹 -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从西塘返回时的景象。 - 清凉秋半半阴天,湖上烟波正渺然:描述了秋日的天气,天空中只有一半是晴朗的,湖面上烟雾缭绕,景象模糊不清。 - 芳草似帆行罨岸,青山如画走随船:比喻草地如同帆船一样随风摇曳,青山宛如画中的景致跟随船只移动。 - 夕阳烟尽霞争赤,江月云开夜独圆:描写夕阳时分,天色变得昏暗,但最后太阳消失不见,留下满天的彩霞。月亮升起,云层散开
年华已是劫灰残,欲觅逃名七里滩。 谁篡鸿飞高冥冥,休歌牛角夜漫漫。 骑驴自称襄阳帽,漉酒长欹栗里冠。 千树芦花数行雁,天涯寒月许同看
清凉秋半半阴天,湖上烟波正渺然。 芳草似帆行罨岸,青山如画走随船。 夕阳烟尽霞争赤,江月云开夜独圆。 多少繁华乱离歇,水门零落莫山前
钱龙惕是明代诗人,而非清代诗人。虞山诗派的重要遗民诗人。钱龙惕的生平与作品,体现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钱龙惕(1609-?),字夕公,号子健,又号芦乡子、鲈乡渔父等。他是明诸生,有时名,因屡试不中而选择谢去举业,专力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了温庭筠和李清照的影响,同时也旁及苏轼和黄庭坚。 钱龙惕的创作生涯始于40岁后改名为贪,字弗乘。在明末清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
钱龙惕是明代诗人,而非清代诗人。虞山诗派的重要遗民诗人。钱龙惕的生平与作品,体现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钱龙惕(1609-?),字夕公,号子健,又号芦乡子、鲈乡渔父等。他是明诸生,有时名,因屡试不中而选择谢去举业,专力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了温庭筠和李清照的影响,同时也旁及苏轼和黄庭坚。 钱龙惕的创作生涯始于40岁后改名为贪,字弗乘。在明末清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