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说友
第一首 我辈难忘旧日情,为了满意说清诗。 抛砖不愧尘世想,剖蚌俄惊的明。 宦路几年嗟契阔,长安累月话平生。 诗筒却趁邮筒急,吟到扬州更袖呈。 注释:我们这些人无法忘记旧日情谊,因为你们满意了我们的诗歌清雅、优美。抛下一块石头不会辜负世间的期望,就像蚌壳中剖出晶莹剔透的珍珠一样让人惊叹。在官场几年间感叹与朋友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长安城内与朋友相聚聊天的日子也越来越少。收到的诗筒比收到的邮件还着急
这首诗是作者在一次军事检阅活动中所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小臣衔命入云屯,圣主如天诏语温: - “小臣”指的是地位较低但忠诚于国家的臣子。 - “衔命”意为受命于人,这里表示小臣奉命进入阅兵现场。 - “云屯”指军队云集,形容场面盛大壮观。 - “圣主”指皇帝或统治者。 - “如天诏”意即如同天上的诏书一样,表达了皇帝的诏书语气温和。 - “语温”则意味着语言温柔亲切。 2.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综合把握。此类试题解答时,先要理解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把握其表达的技巧,最后再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解答时需要考生有丰富的词汇量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分析,注意“赋”的手法及作用和诗人的情感态度,还要注意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 译文: 江上飘然击桨问水道,手持符节观赏四周风景。听闻天子称赞蜀地好,不妨游览蜀中美景名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然后浏览选项内容,逐项加以分析。题干中要求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因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全诗的意境; (2)作者的思想情感; (3)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4)句子在语言上的特色等。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形象包括塑造形象和表现意象
诗句翻译: 卢德华郎中将漕福建, 畴昔相从在帝阙,更于岁晚接清班。 同朝所恨常疏阔,一岁之中几往还。 便合横翔来楚路,未应清梦落闽山。 谁将好雪留征棹,毋疾其驱有诏颁。 注释: 卢德华:卢德华,人名,此处可能是作者自指或他人。 畴昔相从在帝关:畴昔,过去;相从,一起行动;帝关,皇帝的宫殿。 更于岁晚接清班:岁晚,指年终;清班,清闲的官署。 同朝:在同一个朝廷中。 所恨常疏阔:常常感到疏远和隔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技巧、语言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此诗的注释是:“晓”句:早晨到重华宫,车驾经过觚棱簇拥着仪仗齐整的队伍,成千上万的官员星拱列队,没有马嘶声。“清尘”句
万目环观,一节东,江酣迟日漾春风。此乃描绘出一幅壮丽的景象,万众瞩目之下,江水悠悠,春风徐徐地吹拂。君王恨见严徐晚,廊庙方资稷契忠。四蜀正须烦笔下,一言知已定胸中。少焉我欲归田去,拭目期君鼎鼐功。 译文: 在万众瞩目之下,江水悠悠,春风徐徐地吹拂;君王却遗憾未能见到那些贤能之人,因为他们都太晚了才出现。朝廷需要像稷和契这样忠诚的人来主持政务。现在四蜀地区正是需要你去用你的笔力来治理的地方
西湖的樽俎,让我想起了过去的风流人物,今日的樯乌飞过我的州城。 万里相忘,嗟叹又别,九华何惜,再同游。 中郎有字,新镌石上,小子无言,只点头。 及此公余,多暇日,为君作计且邀留。 注释: - 西湖:即杭州西湖,中国著名旅游景点。 - 樽俎:古代宴会时用于饮酒的器具,这里泛指宴请。 - 樯乌:船帆上黑色的装饰物。 - 嗟又别:感叹再次离别。 - 九华:地名,可能是指安徽的九华山。 - 中郎
端叔奉诏还朝二首 清樽连日话辛酸,正为中年作别难。 二十年间嗟契阔,八千里外得团栾。 湖山觉梦俱萍迹,风月题诗遍锦官。 一舸输君已仙去,微吟空抱屈平叹。 注释:清樽:指酒杯。连日:经过长时间。话辛酸:倾诉心中的酸楚。正为:正是因为。中年:中年时期。契阔:久别。八千里外:形容距离遥远。得团栾:得到团聚。湖山:指家乡的山水风光。觉梦:像梦一样。俱:都。萍迹:像浮萍一样。风月:自然景色
立春节气时,雪花纷纷洒落,景色如画。 诗人感慨时光易逝,已无诗作传世。 新传的彩色剪纸挂在枝头,仿佛是冰花落在了鬓发之间。 早晨,鸟儿在屋顶下打洞,土牛的叫声已经响彻了城墙的角落。 寒冷的窗户中我渴望饮一杯庆祝长寿的美酒,而不是像羊羔一样沉醉于玉山。 注释: 1. 料理风光兴未残:料理,整理、打理;风光,风景;兴,兴起;残,未完成。整句意思是:尽管春天的景象依然美丽,但是诗人却未能写出一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