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
注释: 西渚寒滩:指的是在西渚的冷清的河滩。 触石:指水流冲到石头上,发出声音。 淙淙䀨昏晓:指水的声音,像潺潺溪流般在清晨和黑夜中响起。 野田分上流:指田野中的水流从上游分流出去。 昨夜水声小:指昨晚的水声已经变得很微弱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首句“西渚寒滩”,点出了地点是在一个寒冷的水边;“寒泉下触石,淙淙䀨昏晓”,描绘的是水声、水流以及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结构的综合掌握。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的内容,理解其含义,体会其中表达的感情,然后分析其艺术手法。 东园八景: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诗人观赏东园风景时所见到的东海石的情景。 东山砌石:东山,在今山东泰安市。砌石,垒土成堆。东园有东山,山形似人,故名“东山”。 谁聚东海石:是谁把东海里的石头聚集到东山上来? 筑作青嶙峋:堆积起来像青石一样嶙峋。
注释: 东园八景之一,是形容山石垒砌成的假山。 虽然没有十杖花(指梅花),但也不比玉井水差。 主人很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濂溪先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东园的景色,通过对比手法,赞美了主人的高尚品格。首联“东园八景东山砌石”直接点明了地点和主题,即东园的东山假山。颔联“虽无十杖花,不让玉井水”则是对假山进行了形象的描绘,虽然没有十杖花那样绚丽多彩,但也不比玉井水差,这两句诗既表现了假山的特点
东园八景,是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对滕王阁周围美景的描绘。其中,“东山”指的是滕王阁附近的东山,“砌石”则是指东山上的石头。 这首诗的译文是:曾经怀念那住在东山的人,不要忘记那六斛尘土。胜负成败都在梦中,当局者又是谁? 注释: - 东园八景:指古代文人墨客赞美滕王阁四周风景的一组诗歌。 - 尝怀橘中叟:曾经怀念住在东山的人。 - 无忘六斛尘:不要忘记那六斛尘土(指贫穷和困顿)。 -
王佐(汝学)的《和陈汝谐感怀二首·其一》是一首表达了岁月流逝、人生感慨的诗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基础信息: - 作者:王佐(汝学),明朝诗人。 - 朝代背景:此诗创作于明朝,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与思考。 2. 诗句释义: - 白发偏怜早:表示作者对于年老体衰的无奈,同时也有对青春时光逝去的惋惜。 - 乌纱每恨迟:意指官职晋升之迟缓,暗喻了仕途上的不顺利。 - 中年如满月
【注释】 和陈汝谐感怀二首:和,应和,即和诗。汝谐,作者的朋友。感怀,感慨。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浮云,比喻世俗之事变化无常;世态炎凉。孤月,比喻诗人自己的清高品格。 咏叹坡公句,凄然百感生。 坡公,指唐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咏叹”即吟咏、慨叹。 【赏析】 《和陈汝谐感怀二首》是一首抒写自己对时事的感慨与对友人友谊的赞颂之作。 前两句写对世事变化的感受。“世事”二字
王佐(汝学),明朝诗人,其作品《棠溪八景·下村烟树》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田园景象。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还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哲理的理解与感悟。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诗句原文: 向晚适幽兴,行吟下村路。 前溪一抹烟,轻罩千行树。 - 译文: 傍晚时我怀着一种幽雅的情趣漫步在村庄的小路上, 前边的溪流被一层淡淡的烟雾笼罩,轻轻覆盖了成行的树木。 - 赏析: -
闻鹊二首 朝闻喜鹊噪,为报乡关喜。 乡关久无书,相望六千里。 注释 - 朝闻喜鹊噪:早晨听到喜鹊的叫声。喜鹊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作吉祥的象征。 - 为报乡关喜:以此告知我家乡的喜悦情况。乡关即家乡,表示对家乡的思念和喜悦。 - 乡关久无书:家乡已经很久没有书信了。表达了与家乡失去联系的时间之长和情感之深。 - 相望六千里:彼此相隔遥远。形容距离之远,难以相见。 赏析
注释与赏析: 1. 放散一万年,羲皇莫能补。 - “放散”在这里意味着遗忘或忽略,而“羲皇”指的是传说中的黄帝,也称为轩辕氏,他是古代华夏族的始祖,被视为文明的开创者。 - “一万年”表明时间的漫长,暗示着历史长河中许多重要事物的流逝。 - “羲皇莫能补”意味着即使像黄帝这样伟大的人物也不能挽回已经消逝的事物或弥补过去的遗憾。 2. 忽逢何老人,仿佛见太古。 - “忽逢”表示突然遇见
下村烟树 夜幕低垂,月华如水 1. 向晚适幽兴,行吟下村路。 前溪一抹烟,轻罩千行树。 2. 登高步斜阳,四望心悠哉。 莫愁黄昏近,会有明月来。 3. 石骨棱棱见,沙纹远远开。 海天清瘦景,眼底一时来。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夜晚的村庄景象与自然之美,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通过对下村烟树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同时,诗中还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