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嵩
【注释】艮:山的北面,为阴面。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洗心涤虑的诗作,表现作者追求清静、远离红尘世俗的思想。 首句“山麓窍灵岩”,描写了游子在山脚下找到了一处灵验的地方。 次句“岩底流玉液”,形象地描绘了清澈见底的泉水,寓意着纯洁无瑕的心灵。 第三句“至人常洗心”,引用庄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追求超脱世俗、洗练心灵的愿望。 尾句“空飞了无迹”以鹰击长空、自由翱翔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物外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是诗词的默写与评析的综合考查。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判断。注意重点字词“砥柱”“千秋”。 译文:砥柱耸立在黄河中流,千年来阻止了滔滔江水东流。我想要登上它的顶峰,洗手洗心去探寻银河。 赏析:首句点明地点和时间,“砥柱”即三门山,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30公里处。此诗以时间为线索,写了黄河的三个著名景观。第二句写三门山阻挡黄河水流的历史。第三
注释:送走你如今出门,步步坚持清正简朴。 你的一举一动不违背亲人,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诗,作者在送别儿时,嘱咐他“行行守清素”,要恪守清贫,保持节操,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诗人用“举足不违亲”的典故,来勉励儿子遵循儒家“父训子孝”的传统美德,即所谓“事父母几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嘱托,充满了淳朴真挚的感情,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意
【注释】 王乔:古仙人。会仙桥,相传是仙人所乘的云车。纯阳侣:指传说中的许由、巢父等高洁之士。洞庭:即洞庭湖。箫,古代的一种乐器。 【赏析】 《会仙桥》,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这首诗是借咏会仙桥以写志向,抒怀才之情。诗人通过“我有王乔履,飞过会仙桥”之典意,表明自己有超脱俗世之志,要像王乔那样驾着仙云飞越会仙桥,到神仙的世界去。“相约纯阳侣,洞庭夜吹箫。”则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趣所在:与许由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见圣楼 人人欲见圣,岂以面目求。 由之乃克见,真见惟真修。 注释: 见圣楼——见到圣灵的居所。 人人欲见圣——人人都想见到神圣的地方。 岂以面目求——怎能仅凭面貌就能找到圣灵的居所呢? 由之乃克见——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见到圣灵的居所。 真见惟真修——真正的见到圣灵,需要真正的修行。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圣灵的渴望和追求。诗中“人人欲见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在涵春亭中的闲适生活。 第一句“春水来方塘,群芳散疏牖”。这是对春天的到来的生动描述,春天到来,河水上涨,涌入池塘,形成了一片春水。同时,花朵也纷纷盛开,散发出淡淡的香气,飘散到窗户上,使得窗子也充满了芬芳。这里的“春水”和“群芳”都是春天的象征,而“来方塘”和“散疏牖”则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和花香的弥漫。 第二句“独坐亭中央,微醺数杯酒”
注释: 凝道堂:即《凝道篇》,是王勃的一篇骈体论文,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作品。 性道本无二:性道,指人性和天道。本性本就是无二的,没有区别。 心一道自一:心,指人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本就是统一的,没有差异。 性上非有加:性,这里指的是人的本性。性上本就没有增加的东西。 至德是何物:至德,指最高的道德标准。这是什么东西呢? 赏析: 王勃的这首《凝道堂》是他的一篇重要的骈文作品
注释: 爱莲亭:即爱莲亭。亭名。在江苏苏州市西郊。 青盖:荷叶像绿色的伞盖一样。 剥尽还:意思是荷叶一层层地被剥去,但藕却依然生长着。 生生:指不断循环,永无止境。 本常在:指荷花的生长是自然而然的,它总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荷塘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对荷花的生长过程的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诗中的“爱莲亭”和“爱莲亭”都是指同一个地方,可能是作者游览过的地方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要读懂全诗,然后逐句分析,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此诗的注释是:四时,一年四季。春意盎然,佳兴与人的兴致相投,风月,自然美景,怀,思念、怀念。一行,即一联,行,指诗句中的偶数句。吟弄,吟咏、吟诵。 第一句“四时都是春”,意思是说一年四季都是春天。诗人通过“都是”一词,表达了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注释:寒翠亭,没有媚人的春姿,也不与世俗争斗。贞心对着这石头,在寒冷的年月里结下真诚的盟誓。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亭子的一种赞美,表达了他超脱俗世,不与世俗争斗,坚守自己内心贞心的精神风貌。诗人以寒翠亭为题,寓意着自己虽然身处繁华之中,却不沾染一丝媚气,始终保持着内心的高洁和坚定。这种态度,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