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圆
【解析】 此诗为登高之作,首联写山寺之高。“绝顶”指山寺之最高处,是登高望远之处。“秋气清”既点出季节,又是全篇的基调,表现了诗人在深秋季节登上山顶,所感受到的清冷、萧瑟的气候。“清”,即清凉、清静;“气”即氛围。“危栏凭树杪”,写登山所见。“危栏”即高高的栏杆,“危”即险峻、陡峭的意思。“凭树杪”(倚在树梢),说明诗人是从高处俯瞰四周,极目远眺,因而感到山势高峻而险峻。“仰窥”是说仰望着远处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分析诗中重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赏析。 “世路驱驱又白头”,写出了诗人年老的境况,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哀愁。 “争如闲卧绝他求”,意思是说不如放下世事的纷扰,悠闲地生活,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于平淡的隐逸思想。 “门前荒陇依依在,碑折松枯尽列侯”
【注释】 武康溪居:在今浙江德清县。即事:记一事。宝印大师:名宗一,为禅宗临济宗的传人。柴扃:柴木编的门环。残阳:夕阳西下,天色渐暗。极目:极目远望。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与宝印大师在禅院中相会,并赋《寄题宝印禅师》诗一首,后宝印大师又作诗答赠。诗人写景抒怀,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首句“禅外相怀雪乍晴”,意思是说
【注释】: 1.寄题梵天圣果二寺兼简昭梧二上人其九:寄给梵天寺和圣果寺,并简述昭梧二上人。其九即第九首。 2.群峰耸危碧:群山耸立着一片翠绿的峰峦。 3.倒影沈空江:倒影映在清澈的江中。 4.清景生晚晴:清朗的景色出现在傍晚的晴朗天气里。 5.冷色涵虚窗:寒冷的色调映照在虚空的窗户里。 6.消摇纵吟赏:悠闲地吟诗欣赏。 7.能使吾心降:能够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 【赏析】:
【注释】 寄题梵天圣果二寺兼简昭梧二上人 其十 海日照吟轩,江风动庭树。 此景乐闲情,何人识高趣。 登楼独南望,杳杳空烟雾。 赏析: 首联两句写景。前一句“海日照”,是说日光照到海边的山崖上,把阳光反射到楼上,使诗人看到海上的景色。后一句“江风起”是说风吹动了江边的树木。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登楼时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景色。 颔联两句写情、抒情,抒发诗人的情怀。前一句“此景乐闲情”
【注释】: 1. 高迹将谁亲,幽栖白云中。 高远的足迹,将有谁来亲近?我独在深藏于白云之中,幽静地栖息。 2. 闲阶吐苍苔,古木生清风。 闲暇的台阶上长出了苍翠的苔藓,古老的树木发出阵阵清凉的风。 3. 时将西竺书,讲义训来蒙。 时常把从西方竺(指印度)传来的书籍拿出来阅读,讲解教义和教育弟子。 4. 一僧坐禅房,二僧行禅房。 有一个僧人坐在禅房内打坐修行,有两个僧人在禅房外行走参禅。 5.
【注释】 偶来:偶尔来到。武康溪居即事:武康溪边的隐居生活。即事:写眼前之事。宝印大师:即宝印禅师,唐代著名高僧。 纵闲吟:《五灯会元》卷七引《传灯录》说“宝印大师”名“无住”,字了元,姓杨,钱塘人,俗姓赵氏,唐贞元中(785-804年),于杭州灵隐寺剃度出家。 泉石:指山中的流水和石头,泛指清幽秀丽的山水。便:就。有心:有深意。莫拟他年访幽迹:不要妄想在别的什么地方寻找隐居的地方。莫拟:不要
注释: 寄题梵天圣果二寺兼简昭梧二上人 其五:寄,寄托。梵天圣果寺和昭梧寺,是作者寄情的所在。兼简,同时写信给他们。 顾恶如探汤:看着那些坏人就像在热水中一样痛苦。 触物类虚舟:看到世间万物,如同漂浮不定的小船一般。 他人莫己知:别人都不了解我。 此道本吾求:追求这个道本来就是我所求。 独坐时相怀:独自一人坐着时常怀念。 斜阳照危楼:夕阳西下,斜阳照耀着高高的楼阁。 赏析: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山为题,寄寓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联描绘了一幅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画面,“触石生片云”一句,生动地描绘出云雾缭绕的奇景,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颔联中“自将风雨期”,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希望像风云一样自由驰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末联则是诗人在遥望远方的朋友时,内心的情感流露,“杳杳游太虚”
注释:月光下猿猴的叫声伴随着溪流和山峦,躺在床上静听吟诗远望只有悠闲才合适。 柴门不关,没有客人来,时常有精灵暂时来访。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山林生活的诗篇。诗人在夜晚听到月下猿声,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而当他躺在窗前,看着窗外的山水景色,心中不禁涌起对自然生活的向往。然而,他也明白这样的生活并非每个人都能享受,所以他选择隐居山林,过着闲适的生活。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月下、水畔、山间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