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朋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内容和含义如下: 头顶天,脚踏地。 这句诗描述了一个人站立的姿态,即头和脚都接触地面,形象地描绘出人的站立姿态。 开口吃饭,鼻孔出气。 这句诗描述了一个人吃东西的动作,即用嘴去吃,同时用鼻子呼吸。 死尽活,活尽死。 这句诗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轮回的概念,意味着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生命总会循环往复。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未梦见衲僧巴鼻。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努力向上
【诗句释义】 1. 子夜逾城:子夜,指的是子时。子时是十二时辰之一,指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之间。逾城,即翻越城墙。 2. 午夜见星:午夜,指的是子夜之后的时间。午夜是十二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指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见星,意指在夜晚抬头望向天空,看到星星。 3. 青天白日:青天,指的是晴朗的天空;白日,指太阳。青天白日,形容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景象。 4. 大道不行:大道,指的是正道、正确的道路。行
行道观音赞 尽闻不住,业识忙忙。 空所空灭,遍界难藏。 特地经行往那方。 注释: 1. 尽闻不住:意思是说,观音菩萨的名声已经传遍了整个世间,没有人能够听到她的法音而停止听闻。 2. 业识忙忙:这里的“业识”指的是修行者的内心,而“忙忙”则表示忙碌、不安。 3. 空所空灭:意思是说,观音菩萨的智慧可以穿透一切事物的本质,使得它们变得空虚而消失。 4. 遍界难藏:意思是说
诗句输出 明头暗合绝安排,莫厌红尘拨不开。 不见当年分庵主,一声江上侍郎来。 译文输出 在红尘中我心如明镜,一切安排自有天意。不必厌倦世俗的纷扰,拨开迷雾即可看清真相。昔日那位隐居山林的禅师,如今却化身为江上的使者,带来了新的启示。 注释说明 - 诗句一: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洞察和内心超然的态度。"明头暗合绝安排"意味着世间的纷扰与安排都是自然的结果,无需过分担忧或执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名为“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百六十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 - “言之者”指的是那些说话的人,他们说出的话可能并不完全真实。 - “知之者”指的是那些了解这些话的人,他们可能会因此变得愚钝。 - “失其真”意味着这些话失去了真实性。 - “反其愚”意味着这些知道这些话的人会变得愚笨。 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 -
注释:一位满头白发的学者,在人生道路的歧路口徘徊,即使已经吃饱喝足,仍然感到饥饿。但当他一旦成功得意时,就像骑着驴子突然变成了马一样,变得高傲起来。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通过描述一位儒生在生活上的困顿和成功后的傲慢,讽刺了那些在成功面前失去理智的人。诗中用“白首儒生”来形容那些年老仍无法找到生活出路的人,用“残杯冷炙饱还饥”来比喻这些人在生活中的困境。然而,当他们成功时
释义:半夜,星星亮了。 胡人(指西域)多诈,不可全信。 被他冤枉,才报得公道。 【注释】: 1. 夜半星——指月亮,因为月亮晚上最亮。 2. 打失眼睛——比喻看不清楚东西。 3. 胡人多诈——指西域的人喜欢骗人。 4. 未可全凭——不能全部相信。 5. 遭他冤害——受到他的陷害。 6. 始报不平——最后才报得公道。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揭露和批判的诗篇。诗中以月亮为喻,通过描写月夜被胡人诬陷
诗句释义:桃花盛开的水面上,榆荚飘落的雨中。 一点小小的春意忽来,千朵鲜花竞相吐艳。 译文:在桃花盛开的水面和榆荚飘落的雨中,春意突然出现,让千朵鲜花都竞相开放。 注释:桃花水、榆荚雨是描绘春天的景象,桃花盛开的水面上,榆荚飘落的雨中,突出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 一点忽来,千花竞吐,描写了一点春意突然出现,让千朵鲜花都竞相开放,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活力。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
【注释】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百六十二 把定乾坤正此时,衲僧犹未副全提。 普贤不顾弥天罪,甘自浑身陷铁围。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宏大的画面,展现了普贤菩萨在面对巨大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无畏精神和高尚品质。诗中通过“把定乾坤”、“衲僧”、“副全提”等关键词语,传达了普贤菩萨在大千世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深远影响。他不仅坚定地守护着世界的平衡,还以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化解了一切困难和冲突。同时
【注释】: 1.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百六十四: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共四句。“信脚行”是随便走的意思。“信口道”是随口说的意思。“缺齿老胡”是形容一个人年纪大,牙齿稀疏。“达磨”是禅宗的大师。此诗讽刺那些年老无知而又自称为禅宗大师的人。 2. “酸风刮地,泥团冻破”,这两句写天气寒冷,泥土被冻结成团。 【赏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老和尚的形象。他走路时随意地走,说话时也随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