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于汴
【诗句释义】: 癸丑村居杂诗:这首诗是作者在癸丑年(公元1233年)春天,离开京城到乡下隐居时所作。高台四望野连天,风月于兹岂有边:登上高处放眼望去,四周的田野一直伸展到天的边际,眼前的风和月亮似乎与天际相连,没有界限。 三尺匡床纷计算,还知世界几千千:用一张三米宽的床铺来计量天下万物,才知道世界的广袤无边。 【注释】: 1. 高台:指登高之处,即山顶或高处。 2. 四望:四面眺望。 3.
藤 嫩枝柔干倩相扶,未信终成矮地铺。 当是老龙离玉阙,昂头藏角隐平芜。 注释: 1. 嫩枝柔干倩相扶: 嫩枝柔干的藤蔓相互扶持。 2. 未信终成矮地铺: 不敢相信最终将矮化成为地面覆盖物。 3. 当是老龙离玉阙: 应该是老龙离开皇宫(喻指皇帝)。 4. 昂头藏角隐平芜: 抬起头来,避开角落,隐藏在草丛中。 赏析: 这首诗以藤为题,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注释】 才愁:刚一感到愁苦。天运:天命。好:喜欢。展襟期:展开胸怀。酬令序:酬答命令或任命。四山云物:指四周的山色云气,也指四方景物。苍苍:苍翠茂盛的样子。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村居时写的一组杂诗。前四句写初秋时节,诗人刚一感到了愁苦,就突然觉得天气转凉,而人世却与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忽”字用得非常妙,它既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突然到来感到惊异的心情,又表现了他由惊而喜的情感变化。
注释:村庄里的人家不超过几十家,回族人见了面都会问桑麻。 小孩子还不懂得犁地锄田,也跟着在溪头种起了瓜。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田园诗。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农村风光画面。首句“村小不盈数十家”,表现了村落的宁静与和谐。第二句中“回回相见问桑麻”展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景象。第三句“稚儿未任犁锄力”,反映了农家儿童的天真烂漫。末句“也向溪头解种瓜”,则表现了农家儿童的活泼可爱
【注释】 “癸丑村居杂诗”:癸丑年(1083)作者在乡村的杂诗。 淳:淳朴。 庞:茂盛貌。 “后圃前厅”:指住宅前后的园林。 “茂林好鸟”:茂密的树林,有鸣禽。 “奏笙簧”:吹奏笙箫。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描绘了农家宁静、美丽的田园生活。 第一句“东邻西舍总淳庞”,写出农家的房屋都是朴实无华的土墙瓦顶,没有雕梁画栋,也没有飞檐翘角;门前屋后,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绿草如茵
注释如下: - 癸丑村居杂诗:《癸丑年》即唐僖宗中和四年,诗人此时正在村中闲居。 - 得请归来恩许闲:指获得休假回家休息的恩惠。 - 细窥书卷饱看山:在闲暇中仔细阅读书籍和欣赏山水。 - 四郊却道无禾黍:四周田野里却听不到收割庄稼的声音。 - 又为饥人不解颜:又因为百姓饥饿而无法开怀大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家中闲居的生活状态。他得到休假的恩惠,可以自由地阅读书籍并欣赏周围的景色。然而
注释: 癸丑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诗人居住在村中。五旬无雨垄苗枯,指连年干旱,田地里的禾苗干枯了。少女谁家挽辘轳,指的是少女在谁的家里帮助打水灌溉。也爱深闺幽静好,虽然喜欢田园的宁静美好,但也因为饥饿和租税而不得不放弃。半因饥馁半田租,是指自己一半是因为饥饿和贫穷而放弃了田园,另一半是因为需要交纳田租。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与农民生活的诗。诗人通过描述连续五年的干旱导致农田荒芜
注释: 吴安节先生赠送了一首诗,我依韵回赠。 夏庭的斧头也经历了风雨,祖庙祭祀代代都相同。 却说头颅刚直得很厉害,后悔没有将主过博臣忠。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吴安节先生的回应,表达了自己对吴安节先生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首句“夏庭锧斧亦遭逢”,描绘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屈。夏庭的斧头也遭遇到了风雨,象征着诗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次句“俎豆关祠代代同”,表达了诗人对祖庙祭祀传统的尊重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坐思”意为静心思考、冥想,这里指诗人在静坐中思考战争胜负的奥秘。“万军接刃斗纷纷”是说战场上战马嘶鸣,兵器相接,杀声震天。“旗鼓惟闻将帅尊”是指只有主帅的指挥才能使军队听从命令,取得胜利。“若道此心更有主”是说如果认为心中另有主宰者,就会让将领们无所适从。“又令将帅主何人”是指将领们要听从谁的指挥?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胜败的深思。诗人以静制动,以退为进
注释:我坐在高处,四周是高楼大厦,而低处的人家却显得渺小,仿佛在屏风上一样。两座山峰的屏障和栏楯相齐,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眼前的景象已经被扫除干净,只剩下一片宁静。傍晚的雨和早晨的烟都融入了我的诗中,让我的作品更加完美。 赏析:这首《癸丑村居杂诗》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篇,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诗中的“坐卧高楼万户低,山屏阑楯两相齐”两句,形象地描绘了高楼与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