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毂
诗句原文: 营古杳难寻白石,山灵惭未识乌君。 译文: 在古老而遥远的山林中,白石难以追寻,山神也感到羞愧,未能认识那神秘的黑鸟。 赏析: 袁毂(明州鄞县人)是宋代的词人,字容直,一字公济。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这首诗中,“营古杳难寻白石,山灵惭未识乌君”表达了一种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诗句原文: 沧浪不须濯,缨上本无尘。 注释解释: - 沧浪:指广阔的河流或湖泊,常用来比喻宽广的胸怀或境界。 - 不须:不必,无需。 - 濯:清洗,洗涤。 - 缨: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用来束发,也指代官员。 - 本:原本,本来。 - 无尘:没有尘埃,引申为纯洁无暇。 译文: 宽阔的江河不需洗涤,你的官帽上的缨带原本是洁白无瑕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清洁和自律的诗歌
晓瘴万重烟漠漠,舂台四顾俗熙熙。 注释:清晨的瘴气弥漫,笼罩着万重烟云;舂台四面环顾,但见市井繁华热闹,人们熙熙攘攘。 译文:清晨的瘴气弥漫,笼罩着万重烟云;舂台四面环顾,但见市井繁华热闹,人们熙熙攘攘。 赏析:诗人用“晓瘴万重烟”形容黎明时浓雾缭绕的景象,以“舂台四顾俗熙熙”描绘了市井繁华、人群喧闹的热闹场景。这种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繁华景象的喜爱之情
诗句释义与赏析: 手掬樵溪尘可濯,恨无雄笔继苏为。 注释:樵夫的溪水可以洗手,但可惜没有像苏轼那样能写诗的好笔,来记录这些美好的景色!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美和遗憾之情。樵夫的溪水可以洗手,说明这里的景色优美,值得欣赏。然而,遗憾的是作者没有能像苏轼那样写诗的好笔,无法将这美景记录下来,只能感叹自己的无力。整首诗以樵夫的溪水为引子,表达了对美景的赞美和对写作技巧的遗憾
注释:笋供四野,厨间接连不断,酒酿多年,饮后易醉。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农家丰收后的繁忙景象和丰收的喜悦。首句“笋供四宇庖相继”,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时,田野里长满了嫩笋,农夫们忙着采摘,烹饪菜肴的情景;第二句“酒酿多年饮易醺”,则描绘了酒厂酿酒多年,酿造出醇香的酒,饮用后容易醉。整首诗通过描绘农民丰收后的繁忙场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热闹与喜悦
【注释】林泉:山林泉水,泛指清静幽美之处。来居:来定居。州:地方,郡县。 【赏析】首句“本是林泉客”,点明诗人本为林泉隐者,即诗人原籍在山林中,以游山玩水为乐事的隐士。这一句是说:我本来就是山林中的隐士,所以这次来到这山水胜地居住。次句“来居山水州”,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来到山水胜地的目的,即为了在这里安度晚年。此句是说:我来定居在这风景如画的山水州里。 这首诗写的是隐居不仕的生活理想
【注释】邦人:指当地的人们;游冶:游乐、游戏。 【赏析】此诗写明月之夜,人们尽兴游玩的情景。“其三”即第三首,共四句,前两句为第一联,以月光普照大地,照亮了人们欢游的场所,为下一句作铺垫,后两句是第二联,写人们在月色中尽情欢乐。全诗语言简练而形象,描写细腻而生动,把一个皓月当空、人们畅游嬉戏的热闹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
东南富山水,所病在卑溽。 阴晴变朝暮,梅雨大田足。 翰苑宴高堂,金斝浮蚁渌。 诗泠四座耳,醉饱五经腹。 亭午登介亭,萦纡俯山麓。 行路愁暍死,是月丁初伏。 乘高瞰群峰,刚后浪奔逐。 三吴在指掌,百粤入双目。 汉忧分朱蟠,尧意注黄屋。 下舆曾未几,传命甚邮速。 霸遂伏下风,元白仰高躅。 倡予而和汝,谈笑唾珠玉。 所恨继者贫,囊箱无寸幅。 刘侯世良将,文史三冬读。 坐啸胡骑却,行歌燕旦哭。
东南富山水,所病在卑溽。 阴晴变朝暮,梅雨大田足。 翰苑宴高堂,金斝浮蚁渌。 诗泠四座耳,醉饱五经腹。 亭午登介亭,萦纡俯山麓。 行路愁暍死,是月丁初伏。 乘高瞰群峰,刚后浪奔逐。 三吴在指掌,百粤入双目。 汉忧分朱蟠,尧意注黄屋。 下舆曾未几,传命甚邮速。 霸遂伏下风,元白仰高躅。 倡予而和汝,谈笑唾珠玉。 所恨继者贫,囊箱无寸幅。 刘侯世良将,文史三冬读。 坐啸胡骑却,行歌燕旦哭。
袁毂,字容直,一字公济,是宋朝的一位著名政治人物和诗人。他出生于鄞县(今浙江宁波),是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进士,与苏轼同科登第。下面将介绍他的生平、文学成就及与其他文人的交往情况: 1. 生平经历: - 袁毂出身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其父亲袁宠以词赋闻名,这为袁毂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学熏陶环境。 - 嘉祐六年(1061年),袁毂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并随后在多个地方担任官职,包括邵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