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镇
诗句输出:移家尚恐青山浅,隐几惟知白日长。 译文输出:搬家的时候还担心青山太浅,隐居的时候只知道白天很长。 注释: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搬家和隐居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赏析: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真挚感人著称。《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是陶渊明在公元416年前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中描述了诗人因官场黑暗而辞官归隐的情景
淡墨题名第一人,孤独生来幸运地继承前一辈的荣宠。 孤生何幸继前尘,我孤独一人有幸继承了前世的荣宠。 【注释】: 淡墨:淡淡的墨水。题名:题字、题额。第一人:第一名。 何幸:多么幸运。 前尘:前世或前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物寄托感慨。首句以“淡墨”二字点明题写的是“淡”,而题目中的“人”字用淡墨书写,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之感。次句则直接点出自己的身世和命运——“孤生何幸”
【注释】其四:第四首。想像:指想象。通恍:通,通达,明白;恍,恍惚,不分明。涵:容纳。 【赏析】此诗为咏物之作,所咏之物是“大树”。诗中以大木喻大树,用大木能容天风的比喻来写大树能包含一切、包容万象的特性。诗的起句“想像通恍”即是指这种特性,“恍惚”二字点出了它的特征。接下去“大木涵天风”,则是说这棵大树像大海一样能容下天空中的风,把大风都包住了,表现出大树的胸怀是多么广阔、多么博大啊!
【注释】: 其九:指《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 合:环绕。 二水:长江和嘉陵江,是长江的两条支流。 南北流:指流向。 译文:四周群山围绕着,长江与嘉陵江从南向北流淌。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768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在夔州的时候所作。诗人以“四面”形容群山,写出了群山的密集;用“南北”形容长江,写出了江水的奔流之势。这两句话,既点出了夔州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
【注释】生平:一生;欲报国:想为国家效力。所:指“知人”的本领。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诗人渴望为国效命,而能以知人之明报国的诗。 全诗四句,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抒发抱负。“平生”、“所得”两词,是说诗人平生的愿望就是报国,而他所获得的本领就是懂得怎样了解和识别人才。 “欲报国”三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也显示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之情。而“所得”则表明他具备识人的能力,能够发现
诗句原文: 其六 先生已何处,依旧白云飞。 注释解释: - 先生已何处:指诗人已经不知道去向,无法找到他的身影。 - 依旧白云飞:依然像往常一样飘浮的白云。 赏析: 这首诗是柳永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未知未来的迷茫。通过白云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过去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诗中透露出一种失落、迷茫的情绪,以及对过去的深深眷恋。整体上
【注释】案:通“按”,审查。贤良:贤德的人。 【赏析】诗人在案前,审视了二名贤者。 此诗首句为“案前曾立二贤良”,点明题意。“贤良”是儒家所倡导的两种理想的品德,即贤与良。“案前”则是指案桌之前,是作者审案的地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贤良之人的赞美之情
注释:回头,指回头看。恋,依恋。翠峰,青翠的山峰。云与烟,比喻山间云雾缭绕。 赏析: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山水画卷。诗人用“回头”和“恋”表达了对这片美景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诗句释义与译文- 竹里幽泉荷盖池: 描述在竹林中的小池塘,水面上漂浮着荷叶。 - 主人投绂自相宜: 指杨郎中自己适合担任这样的官职。绂(fú)是古代官员的帽子,这里用来形容官职。 - 水风吹面难成醉: 形容微风拂面,使人难以醉酒。 - 山月当头易得诗: 比喻月亮高挂,容易激发创作灵感,产生诗歌。 - 漠漠稻畦翻虎掌: 形容稻田广阔而平坦,像翻动的老虎爪子一样。 - 深深花坞结蜂脾:
【注释】 “半天”:指天空。佛阁:佛寺中的阁楼,这里指寺庙。平地:指平地之上。人家:指村落、城镇。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诗。首句写景,次句点题,三句写景,四句点题。 诗人在半空中看到佛阁的一角,便知佛阁高耸入云;又从佛阁下面看见平地上有人家,可知此城离佛阁不远。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幽深的佛寺之中,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惊喜之情。 全诗用词精炼,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