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逊
均劳利建侯出自《送高学士知》,均劳利建侯的作者是:张士逊。 均劳利建侯是宋代诗人张士逊的作品,风格是:诗。 均劳利建侯的释义是:均劳利建侯:均,平均;劳,勤劳;利,利益;建侯,封侯。释义为:平均勤劳以获得利益,进而封侯。 均劳利建侯是宋代诗人张士逊的作品,风格是:诗。 均劳利建侯的拼音读音是:jūn láo lì jiàn hóu。 均劳利建侯是《送高学士知》的第2句。 均劳利建侯的上半句是
著撰烦鸿笔出自《送高学士知》,著撰烦鸿笔的作者是:张士逊。 著撰烦鸿笔是宋代诗人张士逊的作品,风格是:诗。 著撰烦鸿笔的释义是:"著撰烦鸿笔"中的“著撰”意为撰写、著述,“烦鸿笔”则形容书写流畅、文笔优美。整句释义为:用雄壮的文笔勤奋著述。 著撰烦鸿笔是宋代诗人张士逊的作品,风格是:诗。 著撰烦鸿笔的拼音读音是:zhù zhuàn fán hóng bǐ。 著撰烦鸿笔是《送高学士知》的第1句。
家在翠屏山下住,茅庐虽小可容身。 人家飞鸟外,官舍翠屏中。 注释:我家住在翠屏山下,虽然简陋的茅屋只能容纳我一人,但依然能够安心地生活。 译文:我家住在翠屏山下,虽然简陋的茅屋只能容纳我一人,但依然能够安心地生活。 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人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诗句原文: 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 译文: 李成辞世了,范宽也离开了人世,只有长安的许道宁还在。 注释: - 李成:唐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以其山水画作品而闻名。 - 范宽:同样也是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画。 - 长安:指当时的都城长安,一个繁荣的城市。 - 许道宁:唐朝的一位著名僧人和画家,他的画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两位画家——李成和范宽的深切怀念
诗句 其三 白浪分吴国,青山隔楚天。 译文 白色的波浪分割了吴国的领土,绿色的青山隔断了楚国的天空。 注释 1. 白浪分吴国:这里的“分”表示分割、划分的意思,形容波涛汹涌的江水将吴国的领土划分开来。 2. 青山隔楚天:这里的“隔”表示隔离、隔断的意思,用来形容远处的青山仿佛将楚国的天空与世隔绝。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首句“白浪分吴国”,诗人运用夸张手法
注释翻译: 在苔藓覆盖的墙壁上留下了你的诗篇,你的志向何其宏伟啊,可惜太华山上的你,已经老去。 赏析: 此诗首句点出诗人留有诗稿,第二句写诗人的志向之大,三、四两句写出了太华山之高,以及诗人老去的悲哀
【注释】: 1. 曾此:曾经。2. 焚香:烧香。3. 圣容:皇帝的容貌,指帝王。4. 动:惊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宫怨诗。作者以宫女的口吻,描写在御花园内,看见皇帝来游幸时的情景。诗中“曾此”二字,说明诗人曾多次在此地见到过皇帝。“焚香动圣容”,意思是说,当香烟缭绕,熏得人神清气爽时,皇帝驾到,使整个园子顿时变得庄严肃穆起来,气氛骤然一变。“曾此”一词,也透露出诗人对皇帝行止的关注与企盼
【注释】 ①柴大谏:指柴元彪。②阙:宫城。③惠:恩泽。④鞭:马鞭。⑤转清:意谓金门渐显清亮。 【赏析】 《送柴大谏赴阙》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此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友人即将升迁的祝贺之情。 首句写柴大谏将要远行,故地难舍。“恋”,留恋;“管弦声”,形容笙、瑟等乐器演奏的音乐声。两句写出了柴大谏即将离开故土,故地难舍,故地有乐声。“眷恋”二字,既写了故土难舍
【注释】 梓潼江:即今四川梓潼水,流经四川绵阳。涪江:即今四川涪江。樗杜村:在今四川省遂宁县南。蜀地多用樗为材,故称之。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樗栎散材”是也。 翠光:青翠的光泽。 钓艇:钓鱼船。 吟轩:指诗人自己的居处,有诗作的地方,这里指成都草堂(唐时成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所)。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首二句描写了梓潼江口和涪江上的景色:“深僻还如樗杜村”
【注释】 忆越州:怀念越州。越州,即绍兴。 平湖八百里多奇:指越州西湖一带风景美丽如画。平湖,指越州西湖。平湖八百里,形容其辽阔广大。多奇,意思是“美”。 君曾纵赏无馀遗:你曾经游览欣赏过越州西湖美景后,没有遗漏的地方。纵赏,指尽情游玩欣赏。馀遗,指没有遗漏的地方。 不知风月谁为主:不知道是自然风光还是人工景色更胜一筹。主,主导,支配。 夷犹未必如当时:迟疑犹豫时,不一定能比当时的自己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