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这首诗是一首颂诗,旨在表达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 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见极垂光,听圆含响。 - 看到极点时,光辉显现;听到圆满的声音时,声音传扬。 2. 若谓见闻,法成尘想。 - 如果有人认为只有看见和听见才能理解佛法,那么佛法就成了尘世的妄想。 3. 光流大千,响传沙界。 - 光流向大千世界,声音传到沙界。 4. 对现全彰,无在不在。 - 所有的显现都完全明了,无处不在。 5.
【注释】 从昔未曾迷:自从以往从来没有迷惑过。于今何所悟:现在又有什么可领悟的?祇缘种性深:只是因为我的本性深沉。更亦无别路:再也没有其他的道路可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于自己种花心得的总结,他认为自己种花没有特殊的秘诀,只不过是自己的本性深沉,自然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这种种花之道,其实就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是一种“静以修身”的人生态度。 首句“从昔未曾迷”,意思是说,自古以来
【释义】 这五首诗都是总题,第一首写祖师地的景色;第二首写山长水深;第三首写乱云横谷口;第四首写乱云横谷口;最后一首写“游子”在乱云中漫无目的地游荡。 【赏析1】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祖道》组诗中的第四首。全诗四句,前两句描绘了祖师地山长水深、风景如画的美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乱云横谷口,游子漫无目的地游荡的情形。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和无奈。 【译文】 五叶花开后
【注释】 “性地”,本性;“本无生”,本来没有产生过任何东西。因为有了生命,才说有“地”。 “因生说有地。”是因为有了生命,所以才说有土地。 “流传古至今”,流传到古代到现在;“非愚亦非智”既不是愚蠢的,也不是聪明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诗,颂扬了祖师的功德。诗中表达了对祖师的崇敬之情,歌颂了他为世人造福、利世利生的功德和恩泽,并希望人们能够效仿祖师的行为,造福于民。
【译文】 这是六句诗,迷悟的谜。是谁的儿子孙子,喃喃地乱说。你胡乱地说,智者便瞥视。这门门道道广大,愚人自惹祸灾。自谤自烧,与我无关。我是糊涂人,你却很灵利。 【注释】 标:此指“六偈”即六首诗。 谁:疑问词,指何人。 喃喃(nán nán):说话声音细碎,形容说话不清。 解:懂得。 瞥:斜视。 我:代词,指作者自己。 痴人:指作者自己。 灵利:聪明敏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感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瑕、差、兆、花、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答案】 标指六偈入道 道本无瑕拟心已差 才生眹兆遍界空花 若欲全举除非直与不用增添现成规矩
【注释】: 标:指《标往》诗。六偈:指《六度集经》中的《十住毗婆娑向六度集经》。坐禅:佛教语,静坐参悟。 【译文】: 一日筑起,伏惟伏惟。 释义: 有一天,我(佛在世时)构筑起了一座寺庙,我反复思量着(佛陀的)教诲(即“伏惟”)。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王维以禅宗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如《初入长安题慈恩寺》、《过始皇墓》等。他善于通过写景抒情来抒发对佛法的感悟和向往之情
悟首座图余幻质复求为赞 廓然无圣,俨尔有容。 【注释】廓然:空旷广大的样子。圣:圣人。俨尔:庄严的样子。容:仪容。 明明绝眹,密密垂踪。 【注释】明:通“芒”,指光亮。眹:同“影”。迹、踪迹。垂:留。踪:足迹。 昔也怀宝,枯木藏龙。 【注释】昔:过去的时候。宝:比喻珍贵的东西,这里指佛性。 今其示人,巨岳乔松。 【注释】今:现在。示:显示、显现。巨岳:巨大的山峰。乔松:高大的松树。 龙吞万类
【注释】 起晚:起床晚了。 展脚缩脚饥鼠啼,合眼开眼重露晞(xī):醒来时,脚伸直了又蜷起;眼睛睁开了又闭上。重:重复。晞:同“曦”。阳光照射在地面,露水又重新出现。 觉来始了梦时事,梦处宁容觉后知:醒了以后才记起了梦中的情景,醒后才知道梦里所经历的事情。了,完。觉后知,醒来后才知道。 瞬息黄粱犹未熟,翩翻蝴蝶正狂飞:转眼之间,黄粱还未煮熟。一只蝴蝶翩翩飞舞。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 披衣独坐日正午
【注释】 千圣灵踪:指佛祖的足迹。 放去:放开。 后教:后来的教化。 沩水:在湖南省,是湘江支流,发源于湖南安仁县,流入洞庭湖。 【赏析】 这首偈颂诗用禅宗公案“六祖惠能示道三偈”中的第二首,以幽默的语言讽刺了当时人们只知追随前人而不求创新、不求识见的行为,表现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理解。 第一句“千圣灵踪百草头”,意思是说千百年来,无数先哲们的足迹,都留藏在万草丛中。 第二句“车然放去号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