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注释: 1. 标指六偈 - 这指的是六种特定的偈语,用于指导和启发人们理解。 2. 语默 - 语言的表达方式,包括说话和沉默。 3. 至道非言,言亦可传 - 真正的道不是通过言语可以完全表达的,但言语本身依然可以传达某些信息或意义。 4. 可传何也,应物而宣 - 言语虽然能够传达信息,但它所传达的内容(事物)本身是无形无物的。 5. 言虽应物,物自无物 - 尽管言语试图描述事物
这首诗名为《坐禅》,通过描述修行者的心性变化,表达了禅宗中的“不起念”与“不起灭”的思想。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心光虚映,体绝偏圆。 心灵如同虚空中的光影,没有固定的中心和边缘。 金波匝匝,动寂常禅。 内心像金色的波纹一样扩散开来,无论动静都保持恒定的状态。 念起念灭,不用止绝。 当念头出现时,不必刻意去停止它们,让它们自然而然地生起又消失。 任运滔滔,何曾起灭。 任由心的自然流动
这是一首描绘佛理的诗歌,通过对水月、声回响转等现象的比喻,揭示了佛教的真理。下面是对这首诗歌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诗句释义: 1. 标指六偈:指的是六首诗偈。 2. 水月指陈:用水月来指代佛法的教义。 3. 最疏最亲:表示佛法既疏远又亲近人世间。 4. 若谓可见:如果认为可以看见。 5. 还带重轮:就像车轮一样有重轮之状。 6. 月皎于上:月亮明亮照耀在上。 7. 水流于下:水流向下流淌。
这首诗是一首禅宗诗,表达了禅宗的“言说无得,离言说相,离名闻利养”的思想。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标指六偈 语默 - “标指六偈”指的是六组偈子(佛教的诗歌形式)。“语默”在这里是指禅修时的状态,即不说话,保持沉默。 心尘所使,非自由人。 - “心尘”指的是内心的杂念和欲望。“非自由人”意味着这些杂念和欲望束缚了人的本性,使人无法自由自在。 诸圣苦口,随愚过咎。 -
【注释】 后念: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须经“三界”之苦行,方显其真如。非圣:指凡夫俗人。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明镜:比喻佛性。 不假薰修:指不必借助熏染、修行而自证本性清净。 本来:本然。清净:指佛性的本净。 【赏析】 这首偈颂是说,凡夫俗人虽然有佛性,但必须经过艰苦的修炼才能显现出来。如果不用苦行,就永远不能显露自己本有的佛性。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观点:人人都具有成佛的本性
注释 前念即凡:指人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凡人的。 凡不能测:凡人的思想行为,无法测度。 若人要知:如果人想要了解它。 终不指划:最终不会指明。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凡人思想和行为的无奈和困惑。他认识到人类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凡人的,是无法测度的。即使他想通过言语或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它。这种认识既是一种哲学思考,也是一种人生体验
【诗句释义】 前两句“前念非凡,语正言谗”意思是说:过去的想法很奇特,话语也正中要害。 第三句“天高海阔,毛羽毵毵”意思是说:天空很高,大海无边无际,我像一只羽毛稀疏的鸟飞翔在天地之间。 【诗句赏析】 这首诗是《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偈”之一,其中第六首偈子表达了惠能对禅悟的看法。诗中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认为,过去的思考非常奇特,而且言辞尖锐,直指人心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祖师地种花及总颂四首 其三》。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释义: 1. 有种有心地: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种花是有生命的,它有自己独特的生长规律和习性。这里的“有种”指的是这种花,而“有心地”则是指这种花具有自己的生命意识。 2. 因缘花自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花的生长和开花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这里的“因缘”指的是各种条件和因素
前念是凡,短布裁衫。 长亭送客,落日张帆。 翻译: 从前的念头如同凡尘,用短布裁剪成衣衫。 在长亭送走客人时,落日在天边张开了船帆。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通过简洁的诗句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诗的前两句“前念是凡,短布裁衫”以日常的衣物为喻,表达了人们常常被琐碎的事情困扰,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而后两句“长亭送客,落日张帆”则形象地描述了离别的场景,落日在天边张帆
注释:后念,即“念”,佛教用语,指念佛修行,也指念经。圣,指佛陀。后念是圣,即念佛修行。一拳打正,即佛家说的“一念相应”。干戈丛里,指战争纷乱的地方。拾得性命,即从战争中捡回自己的性命。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战乱中念佛修行,从而捡回性命,得到解脱的主题。诗中的关键词有“后念”、“圣”和“干戈丛里”。其中,“后念”指的是念佛修行;“圣”则是指佛陀;“干戈丛里”指的是战争纷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