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念是凡,短布裁衫。
长亭送客,落日张帆。
前念是凡,短布裁衫。
长亭送客,落日张帆。
翻译:
从前的念头如同凡尘,用短布裁剪成衣衫。
在长亭送走客人时,落日在天边张开了船帆。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通过简洁的诗句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诗的前两句“前念是凡,短布裁衫”以日常的衣物为喻,表达了人们常常被琐碎的事情困扰,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而后两句“长亭送客,落日张帆”则形象地描述了离别的场景,落日在天边张帆,象征着别离时的无奈和期待。整首诗语言朴实,但寓意深远,让人深思。
前念是凡,短布裁衫。
长亭送客,落日张帆。
前念是凡,短布裁衫。
长亭送客,落日张帆。
翻译:
从前的念头如同凡尘,用短布裁剪成衣衫。
在长亭送走客人时,落日在天边张开了船帆。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通过简洁的诗句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诗的前两句“前念是凡,短布裁衫”以日常的衣物为喻,表达了人们常常被琐碎的事情困扰,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而后两句“长亭送客,落日张帆”则形象地描述了离别的场景,落日在天边张帆,象征着别离时的无奈和期待。整首诗语言朴实,但寓意深远,让人深思。
【注释】 ①龙门:这里指龙门石窟。常住图师:常住和尚,即出家和尚。真知事:真有见识的人。求赞:请求赞扬。②寥廓无状:空旷无边,不知形状。孰:谁、哪。③指南路:指引方向的路。④绝:断绝。⑤因缘去住:因缘,缘分;去,来;住,停留。⑥黄竹寒湫(jiāo):黄竹溪,位于龙门石窟附近的一个自然风景名胜区。⑦晓:天刚亮。昏:天暗下来。⑧“有”句:意谓有识见的和尚能识别真伪。⑨“求赞”二句
【注释】: 1. 画:指画像或壁画,这里指代诗人的肖像。 2. 识:认识。 3. 道:指道士,这里指代僧人。 4. 起云峰后路:形容山路曲折蜿蜒,云雾缭绕的山峰后面是一条山路。 5. 记得往来频:意思是你还记得我常常来山间游玩吗? 【赏析】: 这首诗是戴巨济写给他的老师张志和的一封信,表达他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己与老师相遇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首句“画出人皆识”
【赏析】 这是一首写画的诗。诗中描写了一位画家对自然美的热爱,对艺术美的追求,以及他为追求这种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首句“小师崇戒求赞”,意思是这位画家非常崇敬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因此他不断地学习、钻研,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这里的“崇”指的是崇尚、敬仰,“戒”是戒律、规范,“求赞”是寻求赞美、肯定。整句诗表达了画家对于绘画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次句“似即疏,比仍失。”意思是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
【注释】 植杖:插在地上的拐杖。无着道人求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组诗中的一首,是作者对友人谢公的赠词。无着道人:指谢灵运。他曾任康乐令,故称谢公。谢公:《世说新语·文学》载:“谢玄与子敬(谢朗)同在东山居丧。服毕,中宿,谢玄未差,而子猷(谢万)已得信还。太傅夜唤谢玄、子猷共语。太傅问:‘今年何以不乐?’谢玄曰:‘去年伐柳树,误杀一虫。以今检之,今年不以为喜。’王曰:‘何意作此想也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中描述了吴公明(或称吴公)的生活经历和修行历程。 诗句释义: 1. 欲识坦然老,乃是龙门人。 - “坦然老”意味着心态平和、无拘无束。 - “龙门人”可能指的是吴公明来自龙门地区,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2. 声名落四方,坐卧今十春。 - “声名落四方”意味着他的名声传遍了四方。 - “坐卧今十春”表示他已经在修行上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3. 会见移庵去,何妨邈形真。
【注释】 张公:指张僧繇。寿求赞:为张僧繇写的祝寿文。 首到东山:张僧繇的字是一张,因此人们称他“张公”。 晚亲龙岫:傍晚时分,张僧繇去游访龙井。 岁经寒暑:一年之中历经严寒酷暑。 涂毒长鸣:涂毒是一种毒蛇,长鸣,形容它叫个不停。 优昙:梵文音译,意为佛家所说的“无生”,也即没有生命的意思。 勿嗅:不要闻。 静对终日:静静地坐着,一整天都不离开。 弟子公寿:张僧繇是弟子,所以称为“公寿”。
【诗句释义】 道虽光明,形则山野。 道:佛教中的教义或道理;光明:明亮,通晓明白;形则山野:形容道的外在形态是朴实无华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道追求的真诚和朴素。 提折脚铛,住深兰若。 折脚铛:指古代的一种锅子,形状奇特,有足而无盖。这里比喻修行者的生活简朴、清苦。住深兰若:在深山里修行,过着隐逸的生活。这句诗描述了修行者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追求的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 拙韵无取,陋容谁写。
冯济川教授求赞 天地无物我无物,隐显空云随出没。 此间谁是悟玄人,霹雳光中轰一咄(duò)。 注释: 天地之间没有事物,我也不存在; 隐显的虚空云彩随着出现和消失。 在这世间,谁是悟道的人? 在闪电雷鸣中,发出一声巨吼。 赏析: 这首诗是冯济川先生写给他的学生的,表达了他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他希望学生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去追求真理和智慧。他用“天地无物我无物”来表达他的超脱态度
顺知藏求赞 色里胶青不见形,影中所以邈吾真。 吾真定有非形碍,为对凡夫显幻尘。 尘既显,道弥新,不贵西来彼上人。 注释:顺知:顺应自然的道理。顺从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藏求:指隐藏起来,不显露自己。这里指隐逸山林。赞:赞美。 译文:顺应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就像那颜色里胶青的树,它的本体并不可见,但它的影子却能显现出自己的真实存在。我的真实本性并不是被形体所束缚,而是能够超越这些形体的障碍
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 1. 比类则疏,现形仍普 - 注释: 比喻比较时显得抽象,但实际形态普遍存在。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通过比喻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这种抽象的表达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这里“比类”可以理解为比喻或类比,而“则疏”则表示这种比较虽然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常见。 2. 得在一瞬,照穷千古 - 注释: 事物的本质只在一瞬间显现,但其影响能延续至千古。
【释义】 这五首诗都是总题,第一首写祖师地的景色;第二首写山长水深;第三首写乱云横谷口;第四首写乱云横谷口;最后一首写“游子”在乱云中漫无目的地游荡。 【赏析1】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祖道》组诗中的第四首。全诗四句,前两句描绘了祖师地山长水深、风景如画的美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乱云横谷口,游子漫无目的地游荡的情形。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和无奈。 【译文】 五叶花开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祖师地种花及总颂四首 其三》。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释义: 1. 有种有心地: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种花是有生命的,它有自己独特的生长规律和习性。这里的“有种”指的是这种花,而“有心地”则是指这种花具有自己的生命意识。 2. 因缘花自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花的生长和开花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这里的“因缘”指的是各种条件和因素
【注释】 从昔未曾迷:自从以往从来没有迷惑过。于今何所悟:现在又有什么可领悟的?祇缘种性深:只是因为我的本性深沉。更亦无别路:再也没有其他的道路可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于自己种花心得的总结,他认为自己种花没有特殊的秘诀,只不过是自己的本性深沉,自然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这种种花之道,其实就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是一种“静以修身”的人生态度。 首句“从昔未曾迷”,意思是说,自古以来
注释:后念,即“念”,佛教用语,指念佛修行,也指念经。圣,指佛陀。后念是圣,即念佛修行。一拳打正,即佛家说的“一念相应”。干戈丛里,指战争纷乱的地方。拾得性命,即从战争中捡回自己的性命。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战乱中念佛修行,从而捡回性命,得到解脱的主题。诗中的关键词有“后念”、“圣”和“干戈丛里”。其中,“后念”指的是念佛修行;“圣”则是指佛陀;“干戈丛里”指的是战争纷乱的地方
【诗句释义】 前两句“前念非凡,语正言谗”意思是说:过去的想法很奇特,话语也正中要害。 第三句“天高海阔,毛羽毵毵”意思是说:天空很高,大海无边无际,我像一只羽毛稀疏的鸟飞翔在天地之间。 【诗句赏析】 这首诗是《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偈”之一,其中第六首偈子表达了惠能对禅悟的看法。诗中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认为,过去的思考非常奇特,而且言辞尖锐,直指人心
【注释】 后念: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须经“三界”之苦行,方显其真如。非圣:指凡夫俗人。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明镜:比喻佛性。 不假薰修:指不必借助熏染、修行而自证本性清净。 本来:本然。清净:指佛性的本净。 【赏析】 这首偈颂是说,凡夫俗人虽然有佛性,但必须经过艰苦的修炼才能显现出来。如果不用苦行,就永远不能显露自己本有的佛性。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观点:人人都具有成佛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