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诗句释义: 1. “明月何皎皎”:形容明月明亮清澈,洁白如玉。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2. “永夜入我室”:意味着在漫长的夜晚,月亮照亮了诗人的房间。这里的“永夜”指的是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而“我室”则指诗人的住所。 3. “照出万古心”:这里的“照”是动词,表示月亮照亮;“万古心”则指永恒的心志或思想。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月亮的光辉照耀着诗人心中永恒的理想和信念。 4.
【注释】: 1. 坐断千差古路头:坐在古道的尽头,主宰着一切。 2. 解开种岸济人舟:解开岸边的绳索,让渡人的船可以自由航行。 3. 明明一句该群象:明白道理就像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了众多迷茫的人。 4. 善唱非声作么求:善于唱歌并不是为了索取什么。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在古道上行走,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的诗。诗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引导人们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探讨了佛教的修行方法和人生态度。以下是对每句诗的解读和赏析: 1. 动静常一 - 注释: 动与静都是相对的,但佛教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追求绝对的静或动,而是要明白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因此不必执着于任何形式的存在。 - 赏析: 这个句子强调了佛教中的一种观念,即所有的动作和静止都是无常的,因此没有必要过于执着于其中。这种理解有助于人们超越表面的执着,达到更高层次的解脱。 2.
【诗句解析】 “木鱼”是佛教的法器,这里指代僧人敲击木鱼诵经。“无端击此”意为没有原因地敲击着。“沟中断”形容声音从高处传来。“钟鼓相参”指寺庙里钟声和鼓声相互呼应。“不杂乱”意味着声音清晰、有序。“能闻所闻非二缘”意指听觉上听到的声音并非由两个不同的来源产生。“以此及此通回换”意为通过这些声音来领悟佛法。“凡夫何故作追攀”问那些普通人为什么要追求这些高深的佛法
不寐 毗耶离城居士家,环堵十笏容河沙。 八万四千高座众,咄嗟已办熏天花。 迢迢不到迷是障,念念常入心无差。 须弥卢山四大海,我见如一粟与麻。 注释: 1. 毗耶离城:即现在的印度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居士:古时对出家人的称呼。环堵:环绕四周,形容住宅周围环境优美。十笏: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等于今天的150升。容河沙:形容房子很大,像沙子一样多。2. 八万四千高座众:指佛经中记载的高僧大德众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是诗歌的常见题型。此题解答时注意把握关键词语的意思,同时注意理解全诗的内容,然后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第一句“石龟不念岁月古”,意思是石龟不思念岁月的古老,这一句的意思是:石头上的乌龟不思念岁月的古老。“石龟”指的是佛祖。“石龟不念岁月古”,意思是说,佛祖也不去想岁月的漫长,他只关心眼前的事情。 第二句“旧记已灭名尚留”
徐翁活计天真,年老无喜无嗔。 参取面前桑树,乾坤不出一尘。 注释:徐四翁的生计非常自然、天成,年岁已高却依旧没有快乐和愤怒的情绪。他就像面前的桑树一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一种纯真的态度,不受外界干扰。他把天地万物比作一片尘埃,表明自己看破了红尘。 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位超脱尘世、心如止水的老者形象。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既自然又纯真,不因岁月流逝而有所改变。同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合”、“更”要理解字义去记忆。需要特别注意“辙”“指头”的书写。 【答案】 示道三偈合辙水中月是天边月,南北东西更无别。新罗打铁火星飞,烧著指头名合辙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送常侍者西归省亲”,这是要求考生对全诗进行逐句解读,然后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意和情感。 “本从绵竹过南方,依前归入绵竹去。”这句的意思是说原本我是从绵竹那边经过而来到这里的,现在我又回到绵竹去了。”“依前”一词,是说“仍然”,“归”字表明了作者要回去的心情。 “井舍犹为旧日居
【注释】 叨叨:形容声音繁杂。 林鸟:指杜鹃,又名杜宇、子规。鸣声凄切,故云。 拨火悟平生:比喻在困苦中寻求出路。 穷神归破堕:谓穷尽天人之道,使万物回归自然。 事皎人自迷:事情明白,反而使人迷惑。 曲淡谁能和:曲调幽深,没有人能够领会。 念之永不忘:思念之情永远不会忘记。 门开少来过:很少有人来探望我。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贬谪江陵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对现实黑暗的愤慨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