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击此沟中断,钟鼓相参无杂乱。
能闻所闻非二缘,以此及此通回换。
凡夫何故作追攀,达士若为成智观。
可怜流入萨婆若,醉眠尚尔排鱼贯。
【诗句解析】
“木鱼”是佛教的法器,这里指代僧人敲击木鱼诵经。“无端击此”意为没有原因地敲击着。“沟中断”形容声音从高处传来。“钟鼓相参”指寺庙里钟声和鼓声相互呼应。“不杂乱”意味着声音清晰、有序。“能闻所闻非二缘”意指听觉上听到的声音并非由两个不同的来源产生。“以此及此通回换”意为通过这些声音来领悟佛法。“凡夫何故作追攀”问那些普通人为什么要追求这些高深的佛法。“达士若为成智观”指的是真正的智者如何看待这一切。“可怜流入萨婆若”形容这种追求最终可能导致人们沉迷于宗教或迷信之中。“醉眠尚尔排鱼贯”形容人们为了追求这些而像鱼儿一样排队睡觉。
【译文】
没有缘由敲击这木鱼,钟声与鼓声相互呼应,清澈而不杂乱。
能听到的声音并非由两个源头产生,通过这些声音可以领悟佛法。
那些凡人为何要追逐这些,真正智慧的人如何理解这一切。
可惜这些追求最终导致他们沉迷于宗教或迷信之中,像鱼儿一样排队睡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在寺庙中敲打木鱼诵经的情景。诗中的“木鱼”象征了佛教的法器之一,也暗示了僧人修行的方式。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设问等,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
第一句“无端击此沟中断”,通过“无端击此”表达了僧人对木鱼的随意敲击,而“沟中断”则形容声音从高处传来。第二句“钟鼓相参无杂乱”,进一步描述了寺庙中钟声与鼓声的和谐,以及它们相互呼应的场景。第三句“能闻所闻非二缘”,诗人通过这个设问,表达了一种哲学思考:人们往往将声音的不同来源归因于不同的物质实体,但实际上声音的本质是一种能量的传播,而非由两个不同的源头产生。
接下来的诗句继续描绘了僧人的修行过程,如第四句“以此及此通回换”,第五句“凡夫何故作追攀”,第六句“达士若为成智观”,第七句“可怜流入萨婆若”,最后一句“醉眠尚尔排鱼贯”则形象地描述了人们为了追求这些而像鱼儿一样排队睡觉的场景。
整首诗通过对木鱼声音的描述,展现了僧人修行的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启示,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宗教的盲目追求和对真理的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