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注释】 《诗序》认为:“《鸱鸮》,刺幽王也。天下之人,皆以其所亲爱者为丑恶,故作是诗。”《毛诗序》认为:“《鸱鸮》,思贤妃也。”《毛诗序》认为:“《鸱鸮》,闵予小子嗣也。” 鸣:发出叫声。 鼯鼠: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似鼠而大,能飞。 时人:众人。 得意:指得志。 呼:呼唤。 意去:指失意。 吉凶:指祸福或灾病。 生:产生。 吾未见其理:我没有见到其中的道理。 此言如未闻
【赏析】 《题灵光台壁》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诗。此诗通过灵光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死、是非、善恶的哲学思考。 首二句“百骸溃散此日言,一物长灵异时语。”意谓百骸(身体)在此日已全部离散,但有一物(佛性)在异日仍能存在。这两句表面上似乎在说,人的生与死都是短暂的,但有一个东西(佛性)却是永恒的。 三、四句“此日长灵犹可知,异时溃散凭谁举。”则是说,虽然现在(此日)佛性还隐约可见
诗句翻译: 混沌初开时,万物尚未分离,天地间本就是一片混沌。从生成的一刻起,便无需阴阳之气进行煅烧,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头角峥嵘的它,是真正的好牛,皮毛也无需更换,始终保持着自然的美。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看不到任何杂草,饥一顿饱一顿,渴了喝泉水,饿了就吃草。如今威音王佛的存在,已经超越了一切众生,寻找他已无用处。 注释与赏析: 1. 诗的开头两句“混沌未分先剖判,生成不假阴阳煅
题灵光台壁 其一 吾初欲作真常语,更恐真常暗流注。 不如不语人共知,人欲知之反劳虑。 注释: - 吾初欲作真常语:我最初想写一些真实而永恒的话语。 - 更恐真常暗流注:然而担心这些真实而永恒的语言会像暗流一样无法被理解。 - 不如不语人共知:与其说人们能理解这些真实而永恒的语言,不如选择沉默。 - 人欲知之反劳虑:人们想要了解这些真实而永恒的语言反而会引起人们的烦恼和困扰。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根据诗的内容和意境来看,它似乎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深敬畏和对生命循环的哲理理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注释及赏析: 1. 物我无差(物我两忘) 译文:我和万物没有差别,我在青山就是身,流水就是命。 注释:这里的“物我两忘”是佛教中的哲学概念,指的是超越了自我与外物的区分,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平等和自在。 2. 青山是我身,流水为我命(大自然是我的身体和生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题画诗》之一。 诗句解析与赏析: 1. 同居善说 - 注释:同居,即共同生活;善说,善于表达或描述。 - 赏析:这句可能指的是诗人与画中人有着深厚的友谊,彼此能够通过画来表达彼此的情感。 2. 世人不识我,求我以形容。 - 注释:世人,指世俗之人;识我,了解我;求我,寻求我的描述。 - 赏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不被世俗理解的无奈和悲哀。 3. 形容不相似
【注释】 再得旨:又得到皇帝的诏书。退褒山:指回乡隐居。成三偈:写成了三首诗。代违和守钱公:指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当时为江宁府判官,因反对变法,被贬为知湖州。违和是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的“非敢有爱于身,而畏前直之累其心也”。守钱公即钱穆父,名勰,王安石好友。开道缘:开辟仕途的途径。异世今时岂人意:与世隔绝的今天,哪里是人们的心意呢?一麾:古代军队指挥使所持的指挥棒。麾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与友人相互理解、共同进退的友情诗。以下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彼我不二 - 译文:我们彼此之间没有区别。 注释:这里的“彼我”指的是诗人和他人,“不二”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差异的平等关系。 2. 诸人行李处 - 译文:其他人的旅途中,不是有你这位朋友陪伴。 注释:“诸人”“行李”形容周围众多的人,而“非我君”强调了诗人对这一群旅伴的特殊关照或陪伴。 3. 非我君不能 -
解析与翻译 第一句: 延促自尔 - 注释: “延促”意味着迅速和紧迫,“自尔”通常指自然或事物本身。此句意指春季的到来和结束是自然和不可抗力的过程,不需人为干预。 第二句: 春日春山里 - 关键词: "春日"、"春山" - 译文: 在春天的阳光下,春天的山脉中。 第三句: 春事尽皆春 - 关键词: "春事" - 译文: 所有的春天事务都是春天的一部分。 第四句: 春光照春水 - 关键词
诗句: - 读灵源十二时歌 - 一日日,一时时。 - 龙门老,心自知。 译文: - 读《灵源十二时歌》 - 一天天地,一年年地。 - 龙门老人,心里清楚明白。 注释: - 《灵源十二时歌》:这是一首描述佛教修行时间的诗歌。 - 一日日,一时时: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过去。 - 龙门老:指龙门山的僧人,他年纪已高,经验丰富。 - 心自知:心中明白,知道自己的情况。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