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诗句: - 读灵源十二时歌 - 一日日,一时时。 - 龙门老,心自知。 译文: - 读《灵源十二时歌》 - 一天天地,一年年地。 - 龙门老人,心里清楚明白。 注释: - 《灵源十二时歌》:这是一首描述佛教修行时间的诗歌。 - 一日日,一时时: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过去。 - 龙门老:指龙门山的僧人,他年纪已高,经验丰富。 - 心自知:心中明白,知道自己的情况。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下面是逐句翻译: 了妄元真 —— 了悟世间一切虚妄和本源。 问汝贪嗔痴,家住在何处 —— 你为何要追求贪、嗔、痴?你家住在哪里? 我今要与汝,各各分头去 —— 我今天就和你分别,我们各自去修行。 好好细思量,免被他官府 —— 要好好地仔细思考,避免被官府所束缚。 大者名为贪,养得二舍弟 —— 最大的错误就是贪欲,它能够供养两个弟弟(可能指佛弟子或信徒)。
妙语方知 佛与祖师言,拈花示痴子。 我今发此谈,何言颠倒尔。 当人自天真,譬之秋潭水。 一物著不得,岂用安名字。 切莫向其中,认之还不是。 不见须菩提,空空达彼彼。 注释 1. 妙语方知:在精妙的话语中,真理才能显现。 2. 佛与祖师言,拈花示痴子。:佛陀和祖先们通过拈花的方式,将微妙的教义传递给那些愚笨的人。 3. 我今发此谈,何言颠倒尔。:我现在要表达这些深奥的道理,难道会是颠倒的吗?
【注释】养素轩:以“养”为名,是孙钦之所建。“养素”取意“养心”。《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里取其“不教”的意思,即不加以修饰,保持天然本色。“混沌人”:指与世隔绝的人。《庄子·应帝王》篇:“狙公赋芧,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此诗用此典。 【赏析】这首七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赞美他的好友世奇首座而作。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有道只因频退步,谦和元自惯回光。 - “有道”指的是拥有道德或者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 - “频退步”是指不断后退,可能指在修行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难。 - “谦和”指的是谦虚和温和。 - “惯回光”是指习惯在困难面前保持谦逊和温和的态度。 2. 不知已在青云上,尤更将身入众藏。 -
《寒食礼先师真五首 其五》解读 在宋代,释清远创作了《寒食礼先师真五首 其五》,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明节与众人一同祭奠老师的情景。诗中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清明寒食与诸人”,这句话描述的是在一个特定的节日——清明节,人们聚在一起进行祭祀活动。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后一天,人们会禁火寒食,以纪念逝去的亲人
译文: 出岫的鸟儿自然而然地乘着兴致,倦飞随意即知归处。有心知道到无心的境地,鸟恋故林云在山。 注释: 1. 油然:形容自然、无拘束的样子。 2. 倦飞:指鸟儿疲惫地飞翔。 3. 无心域:指无心的境界、境界。 4. 无心之境:无心的境界、境界,也指无心的境界。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鸟儿从山中飞出,然后回到原地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首联“出岫油然亦乘兴
【注释】 1. 郭大夫:唐代宗室名,曾任钜野县令。钜野: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 2. 东归半载渔樵乐:东归:指从北地返回;渔樵乐:泛指隐居生活,以捕鱼砍柴为乐。 3. 北去三年父母来:北去:指从北方回到故乡或家乡。三年:时间词,表示很长的时间。父母来:指父母的归来。 4. 金马玉堂弹指入:金马玉堂:宫殿名,这里比喻高官显爵;弹指:形容时间短促。 5. 宝楼香阁一时开:宝楼香阁
诗句解析 1 无情说法 - “无情”在佛教中通常指的是超脱于情欲和情感的存在,如菩萨或高僧。在这里,它可能指那些不受世俗情感影响,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说教的人。“说法”则是指传授教义或道理的行为。 2. 异盲聋 - 这个词汇组合描述了一种完全无法理解或接受某种观点或信息的状态。"盲"和"聋"是常见的比喻,用来形容那些对某些事物或观点完全没有认知或反应的状态。 3. 听得之人眼耳通 -
注释: 千人丛与万人丛,无喜无嗔耳目通。 千人和万人聚在一起,他们没有喜悦也没有愤怒,只有听觉和视觉的通道畅通。 要识太原孚上座,六街钟鼓闹鼕鼕。 想要认识太原的孚上座,在繁华的京城里,六条街道都响着钟鼓声,非常热闹。 赏析: 这是一首咏送别禅人入京的诗。首句点出“千人”、“万人”,写出了场面的盛大;次句写禅人心境平静,不为外界所动,不喜不嗔,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第三句以“上座”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