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养不教声色乱,素丝无染是天真。
有时来此轩中坐,作个忘机混沌人。

【注释】养素轩:以“养”为名,是孙钦之所建。“养素”取意“养心”。《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里取其“不教”的意思,即不加以修饰,保持天然本色。“混沌人”:指与世隔绝的人。《庄子·应帝王》篇:“狙公赋芧,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此诗用此典。

【赏析】这首七绝,是写作者的友人孙钦之养素轩的。诗人赞美他的养性之道,认为他做到了“不教”,即不进行人工的雕饰、粉饰、修饰,保持了自然天成的美质和本性。

首句“善养不教声色乱”,意思是说善于养护的人不用人为地去教导,自然不会使声色扰乱视听。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概括地表明了孙钦之养性之道。第二句“素丝无染是天真”,这是具体地说明他的养性之道。“素丝”指蚕丝,蚕丝是由桑叶喂养的蚕儿吐丝结成的,它本身并不沾染任何颜色。所以,用“素丝”比喻人的本性,就含有“纯洁、质朴、自然”之意。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对养性之道的总结。

第三句“有时来此轩中坐,作个忘机混沌人”,是说有时候来养素轩坐坐,可以忘却世间的名利纷争,成为“混沌”之人。这两句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说明养性之道的好处和作用。

这首诗是写孙钦之养斋轩的。从诗的内容看,诗人赞扬的是孙钦之的养性之道。养性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下》),强调要通过养性来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本性,从而达到“知天命”的境界。道家的老子主张“少私寡欲”(《老子》第十四章),认为人应当减少私心杂念,保持纯朴天真。佛家也宣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提倡“舍己为人”(六祖惠能语)。这些思想都是相通的。

这首诗的大意是:善于养生的人不用人为地去教导,自然不会使声色扰乱视听。用素丝比喻人的本性,认为它的本身并不沾染任何颜色。所以,用它来比喻人的本性,就是“纯洁、质朴、自然”的意思。经常来这里轩中坐着,可以忘却世间的名利纷争,成为“混沌”之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