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厨松枕午窗凉,卧看风云草木香。
弹指遍游尘刹尽,故山归路笑羊肠。
葛厨松枕午窗凉,卧看风云草木香。
弹指遍游尘刹尽,故山归路笑羊肠。
注释:
葛厨:用葛布做的枕头,形容清贫。
松枕:用松木制作的枕头,形容清贫。
午窗凉:正午的窗户透着凉风。
卧看:躺着看。
风云草木香:指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弹指:弹指间,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遍游:周游遍访。
尘刹:佛寺。
故山:故乡的山。
归路:回家的路。
笑羊肠:形容道路弯曲曲折,如同羊肠一般。
葛厨松枕午窗凉,卧看风云草木香。
弹指遍游尘刹尽,故山归路笑羊肠。
葛厨松枕午窗凉,卧看风云草木香。
弹指遍游尘刹尽,故山归路笑羊肠。
注释:
葛厨:用葛布做的枕头,形容清贫。
松枕:用松木制作的枕头,形容清贫。
午窗凉:正午的窗户透着凉风。
卧看:躺着看。
风云草木香:指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弹指:弹指间,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遍游:周游遍访。
尘刹:佛寺。
故山:故乡的山。
归路:回家的路。
笑羊肠:形容道路弯曲曲折,如同羊肠一般。
【注释】 ①龙门:这里指龙门石窟。常住图师:常住和尚,即出家和尚。真知事:真有见识的人。求赞:请求赞扬。②寥廓无状:空旷无边,不知形状。孰:谁、哪。③指南路:指引方向的路。④绝:断绝。⑤因缘去住:因缘,缘分;去,来;住,停留。⑥黄竹寒湫(jiāo):黄竹溪,位于龙门石窟附近的一个自然风景名胜区。⑦晓:天刚亮。昏:天暗下来。⑧“有”句:意谓有识见的和尚能识别真伪。⑨“求赞”二句
【注释】: 1. 画:指画像或壁画,这里指代诗人的肖像。 2. 识:认识。 3. 道:指道士,这里指代僧人。 4. 起云峰后路:形容山路曲折蜿蜒,云雾缭绕的山峰后面是一条山路。 5. 记得往来频:意思是你还记得我常常来山间游玩吗? 【赏析】: 这首诗是戴巨济写给他的老师张志和的一封信,表达他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己与老师相遇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首句“画出人皆识”
【赏析】 这是一首写画的诗。诗中描写了一位画家对自然美的热爱,对艺术美的追求,以及他为追求这种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首句“小师崇戒求赞”,意思是这位画家非常崇敬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因此他不断地学习、钻研,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这里的“崇”指的是崇尚、敬仰,“戒”是戒律、规范,“求赞”是寻求赞美、肯定。整句诗表达了画家对于绘画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次句“似即疏,比仍失。”意思是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
【注释】 植杖:插在地上的拐杖。无着道人求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组诗中的一首,是作者对友人谢公的赠词。无着道人:指谢灵运。他曾任康乐令,故称谢公。谢公:《世说新语·文学》载:“谢玄与子敬(谢朗)同在东山居丧。服毕,中宿,谢玄未差,而子猷(谢万)已得信还。太傅夜唤谢玄、子猷共语。太傅问:‘今年何以不乐?’谢玄曰:‘去年伐柳树,误杀一虫。以今检之,今年不以为喜。’王曰:‘何意作此想也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中描述了吴公明(或称吴公)的生活经历和修行历程。 诗句释义: 1. 欲识坦然老,乃是龙门人。 - “坦然老”意味着心态平和、无拘无束。 - “龙门人”可能指的是吴公明来自龙门地区,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2. 声名落四方,坐卧今十春。 - “声名落四方”意味着他的名声传遍了四方。 - “坐卧今十春”表示他已经在修行上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3. 会见移庵去,何妨邈形真。
【注释】 张公:指张僧繇。寿求赞:为张僧繇写的祝寿文。 首到东山:张僧繇的字是一张,因此人们称他“张公”。 晚亲龙岫:傍晚时分,张僧繇去游访龙井。 岁经寒暑:一年之中历经严寒酷暑。 涂毒长鸣:涂毒是一种毒蛇,长鸣,形容它叫个不停。 优昙:梵文音译,意为佛家所说的“无生”,也即没有生命的意思。 勿嗅:不要闻。 静对终日:静静地坐着,一整天都不离开。 弟子公寿:张僧繇是弟子,所以称为“公寿”。
【诗句释义】 道虽光明,形则山野。 道:佛教中的教义或道理;光明:明亮,通晓明白;形则山野:形容道的外在形态是朴实无华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道追求的真诚和朴素。 提折脚铛,住深兰若。 折脚铛:指古代的一种锅子,形状奇特,有足而无盖。这里比喻修行者的生活简朴、清苦。住深兰若:在深山里修行,过着隐逸的生活。这句诗描述了修行者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追求的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 拙韵无取,陋容谁写。
冯济川教授求赞 天地无物我无物,隐显空云随出没。 此间谁是悟玄人,霹雳光中轰一咄(duò)。 注释: 天地之间没有事物,我也不存在; 隐显的虚空云彩随着出现和消失。 在这世间,谁是悟道的人? 在闪电雷鸣中,发出一声巨吼。 赏析: 这首诗是冯济川先生写给他的学生的,表达了他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他希望学生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去追求真理和智慧。他用“天地无物我无物”来表达他的超脱态度
顺知藏求赞 色里胶青不见形,影中所以邈吾真。 吾真定有非形碍,为对凡夫显幻尘。 尘既显,道弥新,不贵西来彼上人。 注释:顺知:顺应自然的道理。顺从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藏求:指隐藏起来,不显露自己。这里指隐逸山林。赞:赞美。 译文:顺应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就像那颜色里胶青的树,它的本体并不可见,但它的影子却能显现出自己的真实存在。我的真实本性并不是被形体所束缚,而是能够超越这些形体的障碍
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 1. 比类则疏,现形仍普 - 注释: 比喻比较时显得抽象,但实际形态普遍存在。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通过比喻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这种抽象的表达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这里“比类”可以理解为比喻或类比,而“则疏”则表示这种比较虽然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常见。 2. 得在一瞬,照穷千古 - 注释: 事物的本质只在一瞬间显现,但其影响能延续至千古。
【注释】 炉:火炉,比喻佛性。市廛:指世俗的繁华喧嚣。亲传:亲自传授。 【赏析】 这是一首颂祖师诗。诗人在炉边静坐默无言地参禅,不谈论世间的粗俗之事,只观察火的颜色变化。他通过这种观察来体悟祖师心印,并把它作为亲身传授的内容。 这首诗是诗人与一位僧人对话后写的。诗人向僧人请教如何参禅,僧人告诉诗人不要谈论世间的繁华和喧嚣,而是要观察火的颜色。诗人领悟到要参禅就要静坐,静坐时要观察火的颜色。
【注释】养素轩:以“养”为名,是孙钦之所建。“养素”取意“养心”。《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里取其“不教”的意思,即不加以修饰,保持天然本色。“混沌人”:指与世隔绝的人。《庄子·应帝王》篇:“狙公赋芧,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此诗用此典。 【赏析】这首七绝
【注释】 1. 郭大夫:唐代宗室名,曾任钜野县令。钜野: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 2. 东归半载渔樵乐:东归:指从北地返回;渔樵乐:泛指隐居生活,以捕鱼砍柴为乐。 3. 北去三年父母来:北去:指从北方回到故乡或家乡。三年:时间词,表示很长的时间。父母来:指父母的归来。 4. 金马玉堂弹指入:金马玉堂:宫殿名,这里比喻高官显爵;弹指:形容时间短促。 5. 宝楼香阁一时开:宝楼香阁
注释:我生病时身体没有形态,无法被看到,但曼殊室利却能洞悉我的状况。 如果我想与它沟通,它就会通过床头的木枕传递信息给我。 赏析:这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曼殊室利”之间的神秘联系。诗人以自己的病体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对佛教“曼殊室利”的描述。“得深知”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佛的理解之深,也暗示着这种理解并非人人都能获得。最后一句“推出床头木枕儿”,则进一步描绘了佛祖与信徒之间的神秘关系
注释: 千人丛与万人丛,无喜无嗔耳目通。 千人和万人聚在一起,他们没有喜悦也没有愤怒,只有听觉和视觉的通道畅通。 要识太原孚上座,六街钟鼓闹鼕鼕。 想要认识太原的孚上座,在繁华的京城里,六条街道都响着钟鼓声,非常热闹。 赏析: 这是一首咏送别禅人入京的诗。首句点出“千人”、“万人”,写出了场面的盛大;次句写禅人心境平静,不为外界所动,不喜不嗔,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第三句以“上座”自比
第一句:“住山久有烟霞疾,得请放还麋鹿群。” 注释:在山里住了很长时间,因为对烟雾和彩霞的痴迷,所以身体有些不适;现在终于得到了回京的机会,可以回到那片熟悉的地方。 第二句:“厚意于公殊未报,深禅聊复对炉熏。” 注释:虽然您对我非常好,但是我并没有很好地回报您的好意,只是在这里静心修炼,用炉火来熏香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