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蕙
诗句如下: > 泯泯下窥软碧,洄洄匆作惊湍。 > 时看稚子对浴,少陵诗眼长寒。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 注释: 1. 泯泯下窥软碧,洄洄匆作惊湍。 “泯泯”和“洄洄”都形容水波的样子,其中“泯泯”表示水流平缓、深邃,而“洄洄”则形容水流曲折、急迫。"软碧"是指水面上的绿色或浅色,暗示着宁静与平和。"惊湍"则指湍急的水流,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感。整句诗描述了诗人在观察水流时的心情
《临清阁二首·其二》是明朝蓝仁的一首诗作。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并附上赏析: - 诗句解析: 1. 邑势自然:形容地方地势优越,自然风光优美。 2. 藏胜:隐藏了胜景,意味着这里的风景非常迷人。 3. 表里含秋:指江水清澈见底,内外都充满了秋天的气息。 4. 夜棹近人明月:夜晚划船靠近月光照耀的地方。 5. 襄阳应在渔舟:暗示襄阳(古地名)就在附近的渔船上,寓意深远。 - 译文注释:
【注释】布毛:指布衣。侍者:指和尚。陷虎锋机:指佛门中能制服猛虎的法器,即禅杖。勘破诸方:指参悟佛法,洞悉万物的道理。归去:返回寺院。藤深锁烟霏:意谓禅关深密如烟云,无法进入。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尚生活的诗。首句“我是布毛侍者”点明身份,“解藏陷虎锋机”说明他精通佛法,能够制服猛虎,是名闻遐迩的禅宗大师。第二句“勘破诸方归去”,表明他已经参悟了佛法的真谛,决心回到寺院继续修行
【注释】 林外鸣鸦零乱,山头落日微红。:林外,树林之外。鸣鸦,乌鸦。零乱,零散的样子。山头,山的顶端。落日,太阳落山。微红,微微泛红。 楼台迥然暝色,谷幽已答疏钟。:楼台,指寺庙中的楼台亭阁。暝色,傍晚的天色。谷幽,山谷深处。已答,已经回答了。疏钟,稀疏的钟声。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的是一幅晚归图。诗人在林中听到远处传来的乌鸦啼叫,眼前是夕阳西下,山头一片微红。诗人又看到寺庙中的楼台亭阁
【注释】冥搜:冥思。秀句:优美的诗句,也指佳作。肺腑:这里指诗心、诗意。同期:同气相应,意即同气相求。自古:自古以来。俗物:平庸的事物,庸俗的东西。奚知:岂知道,岂懂得。 【赏析】这是一首咏古怀人兼怀僧的五言古诗,是作者对高僧禅诗的酬答之作。诗中通过写诗人与高僧的交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真谛的思考。首联写与高僧往来,颔联写悟道之境,颈联写悟道后的心境变化,尾联抒发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注释:杏树的果实已经凋零,被金色的叶子所覆盖;杨梅树上的果实烂熟,被胭脂般的颜色染红。这些水果的气味清新可口,清甜的味道在口腔中停留了很久。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杏子和杨梅的成熟,以及它们独特的香气。诗中用“杏实残笼金色”来形容杏子的形状和颜色,用“杨梅烂染胭脂”来形容杨梅的颜色,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这些水果的特点。最后两句“气味新鲜可口,清甘喉舌多时”,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新鲜口感的喜爱
注释:源坞,山坞。甘西,地名。精庐,精舍。何人,指谁住在这里? 赏析: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高僧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隐居山林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注释:树林在舍后,景色非常优美。白天阳光照得树木浓荫满地,而树影也显得更加繁密。 宴坐时来有籁,炎威欲入无从。 译文:坐在树林之中,时而听到鸟叫声,时而感到烈日高照,但烈日却无法射进树林深处,无处可躲。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山林景色的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写出了深秀的树林,浓密的阴影;后两句写在树林中宴坐,时时可以见到鸟儿飞翔,烈日却无法射进树林深处,无处可躲
【注释】 烦扰自兹深隐,寂寞相与沉冥:烦扰从这开始,深藏在山林之中,和寂寞一同沉入深深的冥思。 淡泊既谐真性,恬颐复顺生经:淡泊已经和谐了本性,恬静颐养顺应了生命的道理。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幽寂的山寺中,对禅理佛性的体悟。首联“烦扰自兹深隐”,说明自己是从烦恼中来,到山中隐居,摆脱俗事;二句“寂寞相与沉冥”,表明自己和寂寞同处,进入了一种冥思的境地。三、四句“淡泊既谐真性,恬颐复顺生经”
【赏析】 此诗为八首中的第二首。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首联以“松榻”和“纸幄”写诗人独处一室,安枕而眠;“长隔埃尘”则表明诗人心境的高洁,超然于物外。次联写夜窗明月的辉映。月光照入室内,照在纸帏上,使室内明暗分明,如同白昼一般。第三联写室内之景。室内幽暗,只有梦中的蝴蝶在飞舞,仿佛是诗人的幽居生活。末联抒情。诗人以“谁住”反问,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风格清丽自然,意境优美,富有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