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求
注释: 山东兰若遇静公夜归 —— 这是一首描写夜晚在山中遇见静公并返回的诗。 松门一径微,苔滑往来稀 —— 松门下的小道很窄,脚下的石子被苔藓染成了灰色,踩上去感觉很滑。 半夜闻钟后,浑身带雪归 —— 深夜听到寺庙里传来的钟声,全身都沾满了雪花。 问寒僧接杖,辨语犬衔衣 —— 询问寒冷中手持竹杖的僧人,辨别出他口中的话就像狗叫一样。 又是安禅去,呼童闭竹扉 —— 又是为了去打坐修行
【注释】 信不信,即“信乎”。清旷,指山中景色的清幽。空,没有忧愁。数点,形容雨点稀疏。石泉,指石上的水声。霜叶,指秋天的树叶。业,这里指仕途、官职。有山处,意思是隐居在山林里。道成,指修道成仙。无事中,指没有烦心事。酌尽一尊酒,指喝得非常醉。病夫,指身体虚弱、多病的人。颜亦红,指脸色红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郑处士隐居后写给友人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 鹤鸣山下去,满箧荷瑶琨。 放马荒田草,看碑古寺门。 渐寒沙上雨,欲暝水边村。 莫忘分襟处,梅花扑酒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归邛州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鹤鸣山下去”描写了诗人和朋友离别的场景,鹤鸣山下是他们分别的地方,充满了离愁别绪。 次句“满箧荷瑶琨”,诗人说朋友带着很多礼物回家,其中就包括他最喜欢的玉石。这一句既表现了朋友的慷慨大方
赠著上人 掩门江上住,尽日更无为。 古木坐禅处,残星鸣磬时。 水浇冰滴滴,珠数落累累。 自有闲行伴,青藤杖一枝。 注释: 1. 掩门江上住:关上房门住在江边。 2. 尽日:整天。 3. 禅处:佛教修行的地方。 4. 残星鸣磬时:夜晚星星稀少时,寺庙里敲着木鱼的声音。 5. 水浇冰滴滴:水流过冰面发出水滴声。 6. 珠数落累累:水滴落在石头上发出的清脆声音。 7. 闲行伴:悠闲的伴侣。 8.
赠行如上人 不知名利苦,念佛老岷峨。 衲补云千片,香烧印一窠。 恋山人事少,怜客道心多。 日日斋钟后,高悬滤水罗。 注释: 1. 不知名利苦:不知道追逐名利的烦恼和痛苦。 2. 念佛老岷峨:念佛修行到老,像岷江、梅山一样巍峨。 3. 衲补云千片:衲,指僧袍。云千片,形容袈裟上的补丁像千片云彩。 4. 香烧印一窠:香,指香炉。印,指佛像。一窠,指佛像周围的小坑,这里比喻佛像的底座。 5.
注释: 路旁有古寺,它曾经在古代十分辉煌。但现在已经破败不堪,金容被掩藏起来。 破败的塔旁长满了寒草,倒塌的楼阁不再有晨钟暮鼓。 寺庙里的书籍已经散失,断碑上的篆书痕迹依稀可辨。 天色将晚时,月光穿透树梢,洒在门前千年老松上。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古寺残破景象的诗。首句“古寺”点明主题,第二句通过对比来表现古寺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第三、四句写古寺的荒凉,最后两句写夕阳下月光下的静谧
酬友生早秋 彤云将欲罢,蝉柳响如秋。 雾散九霄近,日程三伏愁。 残阳宿雨霁,高浪碎沙沤。 袪足馀旬后,分襟任自由。 注释: 1. 彤云将欲罢:彤云即将消散。彤,红色。罢,停止。 2. 蝉柳响如秋:蝉鸣和柳枝随风摇曳的声音如同秋天一样。 3. 雾散九霄近:雾气开始消散,仿佛来到了九霄的近处。九霄,天空的最高层。 4. 日程三伏愁:按照农历计算,夏季已经进入了最热的时候,天气酷热,让人感到烦恼。
【解析】 本诗为送别之作。首联写“候天曙”,即在旅馆中等待天亮,然后赶车去远方;颔联写“几处晓钟断”与“半桥残月明”,即在途中听到断续的钟声、看到残月;颈联写“沙上鸟犹在”与“渡头人未行”,写沙上鸟儿还在,而渡头的行人还没有出发;尾联写“去去古时道”,点出这是古道。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远行的祝福,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感慨。 【答案】 译文: 在旅馆里等候天快亮,整备车辆赶着往远方,
曾闻半偈雪山中,贝叶翻时理尽通。 般若恒添持戒力,落叉谁算念经功。 云间晓月应难染,海上虚舟自信风。 长说满庭花色好,一枝红是一枝空
寻得仙家不姓梅,马嘶人语出尘埃。 竹和庭上春烟动,花带溪头晓露开。 绕岸白云终日在,傍松黄鹤有时来。 何年亦作围棋伴,一到松间醉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