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玉
【注释】 海棠花发满东风:春风拂动海棠,花儿盛开。 猩血妆成万朵红:用鲜血将花朵染成红色。 银烛不来烧夜永:点不起的蜡烛,使得整个夜晚更长。 春情都付白头翁:春情全部寄托给年老的翁人。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叹春花与老翁相依为命的佳作。诗的前两句写春花,后两句咏叹老人,一花一老,相依为命,寓意深刻,耐人品味。 首句“海棠花发满东风”,写春风和煦,花儿盛开。这里的“东风”是指春天的暖风
【注释】 看花:赏梅。曾忆:回忆。江海狂踪:指在仕途上奔波不定的生涯。知几秋:不知道有多少秋天了。何郎:南朝宋诗人何逊,字休昭。今老去:年纪已经老了。未教诗兴减扬州:扬州是何逊的家乡,这里用他来比喻自己。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自度曲《水调歌头》中的第一首。全词写景抒情,寄寓着作者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慨之情。 上片写景。开头两句是说,当年在江海间漫游的日子已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了
梨花桑扈 桑扈交交拂曙鸣,梨花过雨羽衣轻。 莫教舞落深窗里,怕遣罗敷晓梦惊。 注释:梨花和桑扈鸟在清晨相呼应,桑扈鸟的叫声在黎明时分此起彼伏。梨花沾过雨水后,花瓣变得更加轻盈。不要让这舞蹈落在深窗内,免得让罗敷女子早晨的美梦被惊醒。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清晨的美丽景象。首句“桑扈交交拂曙鸣”,以生动的描绘,勾勒出了黎明时分的宁静与和谐。桑扈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
注释: - 鉴湖烟月不胜春:鉴湖上的烟波和月光都美得无法形容,春天的美景让人陶醉。 - 十里霓裳照水新:远处的荷花盛开,像仙女穿着霓裳,在水面上舞动。 - 汀鹭沙鸥俱未识:湖边的小洲和沙滩上的鸟儿都没有认出这些美丽的荷花。 - 折芳应误浣溪人:这些美丽的荷花被折断,可能会让那些正在洗衣服的人误以为是溪中的鱼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诗人用“鉴湖烟月”来比喻春天的美好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贞元大历年间旧时的风流,赋诗尽述江南芷若之秋。何须听山阳闻夜笛,水光云影总含离愁。 注释: 贞元大历年间:指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即公元785年至794年。 旧时:过去的。 赋尽:写出、表达出。 江南:指南方地区。 芷若秋:用“芷若”指代美女,“秋”表示时节。 山阳闻夜笛:山阳县是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济宁市。“闻夜笛”表示听到夜晚的笛声。 水光云影:水面上反射的光和天上云的影子
【注释】 题梅花 其一:长安(今西安)腊月已尽,春天已经回来,余雪全消未见梅(没有看到梅花)。 纸帐夜寒清梦觉,梨云空满画中开。 【译文】: 长安的腊月已尽,春天已经回来,余雪全消未见梅。 夜晚在纸帐里感到寒冷,清冷的梦境被叫醒,空中飘荡着像梨花一样的白云,满画中都是开放的梅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梅花的古诗。诗人在腊月已尽、春天到来之际,却没有看到盛开的梅花
【注释】 袅袅:形容风的样子。林阿:树林边。薜萝:一种蔓生植物,这里指薜荔树。 空:孤独。 赏析: 这首诗是写江上秋景的,诗题“题画”,则更似咏图。首句点明时令,次句描绘了一幅清寒的夜景,第三句以人与山的比较来突出江上的秋色,第四句用反衬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全诗写景清新淡远
【注释】 1.题画留别:题诗于画上以留念。 2.许澜伯:人名。 3.故人:老朋友 4.喜我远还家:喜欢我们远离家乡归来。 5.溪阴:指山溪之幽暗处。 6.放钓槎:指垂钓时把小舟放到水边,放下钓具。 7.樽前:酒杯之前。 8.相望:互相观望。 9.京华:京城,这里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秋天。诗人与友人许澜伯在杭州西湖游览,同登孤山,观赏湖光山色
注释: 题卓迪画 —— 这首诗是作者为一幅名为“卓迪”的画作所写的题诗。 长江一道落青天,北固山高凌紫烟 —— 描述画面中长江流过的景象,长江如一条青色的长带,从天空落下。而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高耸入云,山顶云雾缭绕,仿佛连着天际。 曾记夜凉吹玉笛,海门星斗照楼船 —— 回忆往昔夜晚,凉风习习之时,有人吹奏玉制的笛子;海门外,星光灿烂,映照着楼船上的灯火。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夜景图景。
十年不上读书楼,天上归来访旧游。却喜琴书今有托,莫年从此得优游。 译文: 十年前我未曾登上书房的楼阁,现在却能在这天上归来的地方寻访过去的痕迹。欣喜的是如今有了琴书相伴,不再担忧岁月匆匆,可以尽情地享受悠闲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汝玉的作品《题许澜伯扇》。诗中通过“十年不上读书楼,天上归来访旧游”描绘了一个曾经热爱学习的人,在经历了许多事情后,终于能够回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