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玉
《题高彦敬画》是明代罗亨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轻烟漠漠雨毵毵:描述的是一幅画中景象,薄雾笼罩着远处,细雨纷纷落下,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静谧的氛围。轻烟和漠漠(形容烟雾蒙蒙)与细雨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幽深的自然景观。 2. 风景分明海岳庵:画面中的山水被描绘得清晰可见,海阔天空,高山峻岭,以及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庵,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3.
渊明把菊图 陶渊明爱菊之情深挚,菊花象征不慕名利高洁志向 1. 渊明与菊之缘 - 渊明对菊花情感 - 菊在诗中象征意义 - 菊与渊明人格魅力关联 2. 渊明菊画鉴赏 - 明代菊花绘画发展 - 四爱图中菊元素表现 - 画家笔下菊意象传承 3. 菊与陶渊明精神追求 - 菊代表傲骨精神品质 - 菊体现隐逸生活理想 - 菊成为历代文人颂扬对象 4. 渊明菊图赏析 - 周臣赏菊图 - 唐寅东篱赏菊图 -
【注释】 题扇别顾伯行:顾伯行送给我一幅扇面,上面题着这首诗。相忆知何处,遥指蓬山十二楼:我明天要离开他,不知道在何方相忆,只好遥指他的蓬莱仙岛。 【赏析】 这是一首别情词。词中写离人对友人的深情,写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一片真挚情谊。上片“我别家乡七月秋,相逢故旧更迟留。”首句“我别家乡”即表明自己与故乡的离别,次句“七月秋”点明时令,“相逢故旧”“迟留”
【释义】: 人家被隔断了水西东,走到溪桥尽头有路通。 岩树今天全部绿叶茂盛,夜来曾因落花起风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首句“人家隔断水西东”写出了山水的阻隔,也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次句“行尽溪桥有路通”,则表现出诗人在山水中穿行的情景。第三句“岩树今朝全绿遍”描绘出了一幅山景图画,第四句“夜来曾起落花风”则是写山景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语言清新自然
【注】洛浦:指洛水,洛河。仙人:这里指洛神。绰约:姿态柔美。凌波:在水上行走。尘起袜罗时:即足下生尘时。灵山:指佛教的天台山,相传这里是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地方。 普大云水仙这首诗的译文是:洛神仙女身姿曼妙,踏着轻盈的步履行走在水面上,当水花四溅、足下生尘的时候,她便化作了天上的花,来散播佛祖灵山上的宗教大会。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洛神仙女化身为花,飞向灵山的故事
注释: - 题华东湖画:这是一首题在华亭(今属上海市松江区)的东湖边的画上的诗。 - 白发东湖一老仙:诗人以“白发”形容自己,以“东湖一老仙”形容自己与东湖之间的密切关系。这里的“老仙”指的是仙人或隐士。 - 已乘黄鹤上云烟:诗人用《黄鹤楼》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隐居之意,黄鹤楼是传说中的仙人所乘之鹤,所以这里表示诗人已经像黄鹤一样飞升到云烟之上。 - 至今遗墨留人世:诗人希望自己的诗句能流传后世
诗句原文: 万山春雪不胜寒,几度曾经载酒看。 沉醉独眠花影下,任教青鸟自啼残。 译文: 万山之中,春日的雪覆盖着大地,寒冷刺骨,让人难以忍受。我曾经多少次在这样寒冷的季节,带着美酒欣赏这壮丽的景色。沉醉于其中,我独自躺在花影下,任凭那些青鸟自顾自地啼叫直至结束。 关键词解释: 1. 万山春雪不胜寒:形容春天的山间被春雪覆盖,显得非常寒冷。 2. 几度曾经载酒看
以下是《题康王渡河卷》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北来飞骑疾如风:北方的飞骑如同风一样迅速,这里的“北来”指的是从北方来的骑兵。 2. 路隔长河势已穷:道路被河流隔断,形势已经非常紧迫。这句话表达了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北方的援军无法及时到达。 3. 不有当时神马力:如果没有当时神勇的兵力。这里的“神勇”形容的是勇猛的军队。 4. 中兴谁办百年功:国家复兴需要百年的时间和努力
这首诗是诗人为朱景昭题写画竹所作,诗的前两联描写了画中竹子的景色,后一句则暗藏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西山故宅草离离”,描绘了一幅山野间的景象,草儿长满了西山,显得格外茂盛。这里的“故宅”指的是旧居,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第二句“留得潇湘绿玉枝”,则是在赞美画中的竹子。潇湘地区出产的竹子质地坚韧,色泽翠绿,如同绿色的玉一般美丽。这里的“绿玉枝”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生机勃勃
【题梅四首(其四)】月色娟娟满禁林,青绫被拥玉堂深。 宫壶赐酒初醒后,只少梅花伴我吟。注释: 月色清澈明亮地洒满了宫廷树林,宫女在月光下轻盈地舞动。她身披青色绫罗的锦被,躺在富丽堂皇的玉床上休息。皇宫里赏赐美酒,使她从酒意中醒来,她只有梅花相伴,才能吟出优美的诗句。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美丽动人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夜晚图景,展现了宫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优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