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仙女的诗歌。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 1. 蕊珠经罢玉香消:这里的“蕊珠经”指的是佛教中的《蕊珠经》,它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而“玉香消”则形容经文读后的心境如玉般清静,香气消散。整句诗的意思是仙女在读完经文后,心境变得宁静,如同玉石一般清新。 2. 白鹤来时树影摇:白鹤是吉祥之鸟,常常出现在诗中象征着好运和长寿。当白鹤来到时,树上的影子也随之摇曳,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注释】 蓉溪:指流经成都市的浣花溪。沧洲:指水中的沙洲,也泛指水边。 西风:秋风。木兰舟:用木兰作成的船桨,即划船用的桨。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蓉溪秋色中乘船远游的情景。首句描绘了浣花溪头寒水没沧洲,秋水澄澈的景象;二句写两岸芙蓉如画,秋色宜人。三句点出时值秋末,西风吹来,诗人远道而来,不见故人。四句写采莲女空凭木兰舟,怅然若失。全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浣花溪是成都名胜之一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仙女的诗作。 谢却红尘学道妆,黄庭一卷日初长。小真未解清虚意,时折闲花供石床。 注释: 1. 谢却红尘学道妆:谢却,放下;红尘,指世俗纷扰;学道妆,指修行时的装扮;黄庭:道教经典《黄庭内景经》; 2. 黄庭一卷日初长:黄庭,道教经典之一,描述的是修炼成仙的过程;黄庭一卷,指修炼成仙的秘籍;日初长,指太阳初升,喻指新一天的开始。 3. 小真未解清虚意:小真,指仙女;清虚意
《方洲即事二首·其二》是明朝中期的大臣张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诗句及其注释: 1. 闲来徐步方洲上:描绘诗人在空闲时漫步于方洲之上的景象。这里的“闲来”表达了诗人心情的宁静与悠闲,“徐步”则传达了缓慢而从容的步伐。方洲,可能是指一个位于水边的宽阔沙洲,诗人在此漫步,似乎与周围的自然景致融为一体。 2. 但觉诗怀处处生:表现诗人心中诗意勃发,无处不在
【注释】 寄郑提世:寄给郑提世。提世,即郑提世,字世昌,河南人,唐僖宗时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有诗才。 白头交欢:年轻时的友情。 十年心变:指诗人与郑提世间隔多年后的重逢。十年,指从唐代僖宗中和三年(883)到唐昭宗光化二年(899)。 粤王台:在今广东肇庆市东北,是古越族首领勾践所建。 沧江:指浙江东阳江。 独倚楼:独自登楼远眺。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
在分析这首诗之前,先简要介绍下作者张宁。张宁是明代的一位官员和诗人,他于景泰五年考中进士,并被授为礼科给事中。他的书法也颇受赞誉,有《方洲集》等作品传世。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独树边崖叶尽枯”:“独树”可能指一棵树,或是指孤立无援的状态,“边涯”则可能指的是边缘或边界,整体上传达了一种荒凉和孤寂的感觉。“叶尽枯”描绘了树木的叶子全部落下,象征着生命的终结或事物的衰退
```plaintext一番风雨过方洲,淡绿新篁渐入秋。 歌尽竹枝人不解,隔江谁唱越溪讴。 注释:一场风雨过后,我来到了方洲,看到了一片淡绿色的新竹林,它们正渐渐进入秋天。我已经唱完了竹枝词,但是人们仍然不理解我的心意,只能在对岸的人群中听到越溪的歌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诗人在经历了一场风雨之后,来到方洲,看到了一片淡绿色的新竹林。他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新的事物总是不断出现
竹鹤老人画 水烟山霭树冥冥,船在丹青画里行。 如是苕溪二三月,南边雨落北边晴。 注释:竹林和白鹤老人的画,烟雾弥漫,山雾笼罩,树木苍茫迷蒙。画中的小舟行驶在丹青之中。如果是苕溪二三月,则南边下着雨,北边天晴。 赏析:这是一首题咏绘画之作。诗中以写景起笔,先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水画,再点出“竹鹤老人”的名字,然后才点明是绘画题咏。首句“水烟山霭树冥冥”一句,写景十分传神。诗人把水、烟、山、霭
杳霭昏黄夜泊船,鹧鸪声里雨如烟。 杳霭(yǎo ǎi):模糊而昏暗。 鹧鸪(zhè gū):即杜鹃鸟,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抒发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 昏黄:天色微暗,光线不清。 杳霭昏黄夜泊船,鹧鸪声里雨如烟。注释:在朦胧的夜色里,小船静静地停泊着。鹧鸪的叫声伴随着细雨,仿佛烟雾一般。 秋风不见平安信,梦断湘江又十年。注释:秋风中,我无法收到你的平安信息,只能在梦中回到那曾经熟悉的湘江边
注释:松树和桧树的阴影中积满了雨后的痕迹,清凉的风送来清爽的感觉。我在小窗旁的小榻上,点着青灯夜读,好像见到了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训导他的儿子昌黎。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秋夜读书图。首句“松桧阴沉积雨馀”,写景状物,以景衬人,烘托出了诗人在深幽静谧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孜孜不倦地苦读的神态。次句“凉飙荐爽入郊墟”,以清风吹来凉爽之意暗示诗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的读书情景。三、四句写室内读书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