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
【注释】义:正义,正道。羞恶:羞愧和羞耻的意思。中实存羞恶,意思是心中要常保正直、廉洁的品德。要常由而行,意思是应该经常遵循正义之路而行,不可离开一步。 【赏析】《论语》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诗首句“义人之正路,中实存羞恶”,是说那些有正义感的人总是心怀羞恶之心,心中常保正直、廉洁之德。第二句“要常由而行,不可离跬步”,是说应该经常遵循正义之路而行
【注释】 开卷必起敬:指翻开书,每翻一页都感到敬畏。 肃容正冠襟:形容态度庄重,衣冠整齐。 如侍圣贤侧:好像站在圣贤的身边。 亲承謦欬音:亲耳听到圣贤的教诲、训诲声。 【赏析】 “开卷必起敬”一句,表达了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尊崇之情。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是以学为志,以知为本,因此,对于开卷,他们总是怀着敬仰的心情。这里的“起敬”不仅仅是对书籍内容的一种崇敬,更是对作者的敬意。
【注释】 1. 隆兴书堂:即隆兴书院,在今江西南昌。 2. 自警:自我警勉。三十五首:指作者所撰写的《隆兴书堂自警》共三十五篇,这里泛称其为“自警”。 3. 颜子:即颜渊(yān yùn),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 4. 不贰境:不二心于物欲。 5. 判桐叶:比喻分别。 6. 一绝:指诗中的第四句,表示一种决绝的态度。 7. 何尝:岂曾,不曾。 8. 遗根:遗留的根基,指未断绝的情缘或念想。 9
注释:忠诚是用来尽到自己的责任,其中不容许虚伪。 一旦自己有一丝的虚假,在我之前就会有愧。
信以实诸言,于外无妄宣。 注释:要相信并且实践自己的诺言,对外不要随意张扬。 要必须遵循你的物事,何可违背它的然。 注释:必须要遵循你的事物,怎么能违背它的本质
【注释】今日一念差:即今时一念,指今天的念头。伐以柯:砍树要砍其枝柯。习熟将如何:习惯成自然,将如何对待它呢?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今天一个念头不对,明天又会重新来过,久而久之,又怎么能够控制自己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人性弱点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自警诗,诗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批评,表达了对人性弱点的无奈和感慨。诗中“今日一念差”一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注释:仁人安居的住所,在心中本就全有道德。要常处于中正之道,不可违背始终食道。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仁人居所与德行的诗。诗人认为,仁人的住所应该是心安理得、德性完备的地方。他主张人们应该常守中正之道,不能违背饮食之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仁人居所和德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注释:礼,就是人的门径,节文是内在的根基。所要强调的只有恭敬。出入都有礼。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闲居期间对礼的理解。他认为礼是人与人交往的门径,也是内心修养的根基。他所说的“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心的敬意和敬畏。他认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这是对“礼”的一种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注释: 1. 吉士:古代指有德行的人,这里特指官员。 2. 无妄语:不胡乱说话。 3. 德人:道德修养高尚的人。 4. 苟笑:轻率地笑。 5. 容貌端以庄:形容人的外貌端正严肃。 6. 话言谨而要:形容说话谨慎而有分寸。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官员的一种期望和要求。诗中“吉士”指的是有德行的官员,“无妄语”则是对他们的告诫,要求他们不要随意发表言论,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德人不苟笑”
注释:人的禀性中有些微小的偏颇,日积月累,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努力改正却做得不深,那么最终一定会出现反复。 赏析: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和人性弱点的思考。诗中将人的性格比喻为树木的生长,指出树木虽然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变强,但过度生长则会导致树木枯萎。同样地,人的性格也会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偏颇,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就会导致性格恶化。诗中的“矫厉”指改正或克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