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注解和对诗歌的理解分析,注意要忠于原诗。 “血气有盛衰,理义无损益”,这两句是说人的生命有盛有衰,但理义却是没有增减的。这里“盛”指生命力旺盛,“衰”指生命力衰弱。“理义”指的是道德准则和正义感
【注释】质:本性;暴:急躁。君看箪瓢人,磨砻极醇粹:你看那些用箪和瓢吃饭的人,他们的品行是多么醇厚纯朴。 【赏析】此诗为自警之作,作者告诫自己要修养品性,心地要纯洁。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语短而意丰。前两句写自己的品性浮躁,难以进入高德的境界。后两句写“箪瓢人”,即以箪食壶浆欢迎周文王的陈胜,是战国时吴广起义军首领。他虽贫贱不移,但始终不忘“天下之士”的恩德。作者引用陈胜的故事
释义: 独自居住时,我常常反省自己是否有什么僻静的地方可以避世隐居,以免外界的干扰使自己的情感不放纵。 圣人在道德修养方面是后辈的榜样,学者必须恭敬而小心地对待他们。 注释: - 隆兴书堂自警三十五首 其二十五:这是一首自我警戒的诗,共五十六句,分为五部分。 - 居独:独自居住。 - 念无僻:反省自己是否有僻静的角落可以避开外界的干扰,避免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 - 境动情不肆
【注释】: 1、戏谑:开玩笑。 2、固何尤:本来就没有什么过错。 3、外不严:外表不严肃。 4、中为之所流:心中受到它的影响而偏离正道。 【赏析】: 这首五言诗,是一首自警诗。诗的原文是这样的:“隆兴书堂自警三十五首 其二十八” 勿谓善戏谑,于我固何尤。 要知外不严,中为之所流。 释义: 不要认为善于开玩笑的人对我就没有关系。 要知道表面不严肃,内心也会受到影响而偏离正道。 译文:
注释:在事物之间,私欲都在所需要清洗的范围。 一裘憾虽小,子路必勇克。 译文:在事物的纷扰中,私欲都在需要清洗的范围。 译文:即使是微小的私欲,也要勇敢地去克服。 赏析:这是一首自警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看法。他认为,在复杂的生活中,人们难免会有私欲和贪念。然而,这些私欲和贪念并不可怕,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克服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这种思想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释】 隆兴书堂:指南宋理学家朱熹主持创建的“隆兴书院”或“晦庵书院”,在福建建阳。书堂:古代学校,此处指朱熹讲学之所。自警:自我警戒。三十五首:指《隆兴书堂自警说》共三十五篇,即《晦庵先生朱文公自警箴言》。其十九:指第十九篇。有如:好比。为邦:治理国家。规模:格局,气度。王佐:辅佐天子的贤臣。 【赏析】 朱熹是宋明理学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注释】 志一气以动,气一志以随:意思是说意志要和元气相通。志,意志;气,元气。一动,指意志活动。气一,意即“心”。志与心的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持养使清明,和平毋暴之:持养,保养;清明,指心神清亮,不受蒙蔽。毋暴,不要急躁。 【赏析】 本诗是作者在隆兴书堂自警三十五首中的第20篇,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身养性的理解和追求。 诗中诗人通过阐述“志”与“气”的关系,强调了意志要和元气相通。他认为
注释:心灵深处藏着不为人知的奥秘,但只要找到合适的机会,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关键在于,在触动发生时,要坚持自己的内心,不让它放纵下来。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和外界环境相互影响的思考。他认为,尽管我们的内心可能深藏不露,但只要找到了合适的机会,就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让自己的心被外界轻易动摇。这种观点既体现了儒家强调的道德修养
【注释】: 人心甚可畏:人心非常可怕。心,指人的思想和感情。 动炽如奔霆(tīn):使人们的思想感情激动得像雷霆那样猛烈。动炽,形容思想感情非常活跃。 虽以刀锯降:虽然用刑罚来迫使他们归顺。 不能为之宁(ning):不能让他们的心平静下来。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现象的深刻揭露和控诉。首句点出主题,第二句进一步展开议论,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注释】燕居:指闲暇无事的时侯。自持:自我约束。惰慢:懈怠、懒散。 【赏析】诗人以圣人为榜样,告诫学者要勤于学习、修身养性,不要懒惰和懈怠。此诗表达了对学者勤奋学习的希望和要求,是一首励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