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善夫
【注释】: 昔余北征太初至自湖州送余至姑胥吾惟可至自三衢送余至槜李不二载间相继下世重逢此地怆然伤怀作哭二子诗。 忆从把抱三吴志,念尔攀翻远道来。 此后音尘一哭耳,旧时风雨竟何哉。 江山秪挂南州剑,天地空生诸葛才。 槜李姑胥是永别,暮云邻篴动秋哀。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晚年所作。前四句追述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及与友人的交往,抒发了诗人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悲叹;后八句则以“哭”字为核心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宋王朝灭亡之后,回到故土时有感而作的。诗中用“西门数顷地”、“禾黍”、“山河”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昔日繁华、今日荒凉的景象。全诗语言朴实流畅,情感真挚深沉。 首联“西门数顷地,旧是帝王宫。”意思是说:在城西门边,曾经有几顷土地,那是过去的皇宫。这两句诗通过具体而形象的描述,展现了昔日皇宫的辉煌与宏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 颔联“莫谩歌禾黍,山河涕泪中
子夜变歌三章·其二 我欲渡螺江,螺女不可遇。人知子夜来,不知子夜去。 注释: 1. 子夜:古代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每个时段对应一个时辰,其中“子时”指的是晚上的十二点到一点。这里的“子夜”特指午夜时分。 2. 变歌三章·其二:这是《子夜变歌》中的第二章,郑善夫创作的作品。 3. 我欲渡螺江:我想渡过螺江。 4. 螺女:指螺蛳精,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妖怪,常出现在水边。 5. 不可遇:不能遇见。 6
莆阳名士太古流,爱余来并木兰舟。 莆阳的名士太古流,喜欢我来到并排乘坐木兰船。 诗书礼乐话未了,琴瑟笙簧歌少休。 诗书礼乐谈论还没完,弹琴奏瑟笙簧歌唱得太少。 三秋问俗风尘切,一路看山花鸟愁。 秋天询问民俗风尘更紧迫,一路上看山看花鸟使人忧愁。 此别应知各努力,思君无那海东头。 这次分别应知道各自努力,思念你无法到达海东头
下面是对《吴中杂诗二首·其二》逐句的详细释义: 1. 乌衣不复见: - 注释:乌衣,古代指代南京城内的乌衣巷,因晋朝王导家族居住于此而得名。此处用以象征过去繁华的贵族生活或历史遗迹。 - 赏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时代的回忆与怀念。通过“复见”这一词的使用,诗人表达了一种对曾经辉煌不再的哀愁和失落感。 2. 蟋蟀声近床: - 注释:蟋蟀,即蟋蟀,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象征秋天
秋浦下鸿雁,秋风鸣芰荷。 客怀一万里,江月夜如何。 注释介绍: - 秋浦:指秋季的河流或湖泊边。 - 鸿雁:候鸟,秋天迁徙,常成群结队飞过长江。 - 芰(jī)荷:即菱角、荷叶等水生植物,秋季成熟时泛红。 - 客怀:旅居异乡的心情。 - 江月:指月光映照在江面上的景象。 - 如何:怎样?表示对时间流逝或人生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郑善夫的作品
``` 汉王昔垂钓,白龙从天来。 至今龙起处,犹傍汉王台。 注释:在古代,人们常将帝王的功绩和传说附会于自然现象,认为这些现象与帝王有关。这首诗中的“汉王”很可能是指西汉时期的刘邦。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曾在沛县东郊的一次钓鱼活动中,得到了一匹白色的龙马,这就是后来成为汉王朝开国皇帝象征的白龙。这里的“白龙从天来”可能指的是刘邦得到白龙的情景。 赏析
【注释】 洪江:古地名,即今湖南省湘江。通海潮:指湘江水汇入长江。 朝往复暮来:早晨从江中上来,晚上又流到江中去。 岊水:湘江支流之一,在今湖南省境内。 【赏析】 《子夜变歌三章》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借对湘江水潮的咏叹,抒发了自己被贬谪后,仍念念不忘朝廷的愁绪。首章写湘江日夜不息的水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和不平;次章写江水东去,而自己却像江中的孤舟一样,无法回到朝廷,表达了诗人被贬的哀思。
【注释】 道傍:路旁,路边。冬青树:一种常绿乔木,叶子四季常绿,花白色,果实椭圆形。人好树亦好:人们喜欢它,它也使人喜爱。岂(qǐ)缠风雷:难道像风雷一样缠绕。青青:指枝叶繁盛的样貌。自持保:自然地保持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冬青树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热爱生命、珍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前两句写冬青树的外形和人们对它的喜爱。首句“道傍”点明地点,“冬青树”写出对象。次句以人的喜好作比
注释 1. 伏枕:躺卧。殊方:异乡。陈琳: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为袁绍军谋士和大将军府主簿。因反对曹操,被害。 2.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在病中读顾与的新诗而写成的。他因病卧榻,心情抑郁苦闷。但当他读到新诗时,精神为之一振,仿佛从愁云惨雾中看到了希望。全诗感情真挚、自然、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