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表
在《隐园杂咏十七首》之玉林中,黎民表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象。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读和赏析: 1. 诗句解释: - 太虚本无色,止水亦长莹:这里使用了“太虚”和“止水”作为象征,前者暗示宇宙的广大无边,后者则指清澈平静的水。整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之美在于其内在的纯净与宁静。 - 如何桂轮中,忽有山河影:这里的“桂轮”可能指的是月亮或星星,象征着天体的光芒
在古代的诗歌中,“玉林”通常指的是一个美丽的园林或自然景观,这里通过“何年移玉井,开作满池花。”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场景,玉井被移至此处,使得整个池水都盛开着花朵。 - 诗句解读: 1. “何年移玉井”:诗人通过询问时间的变迁,表达了对这一美好景象的珍视和留恋。 2. “开作满池花”:描绘了玉井之水因春风而花开,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池塘。 - 译文: 玉井何时被移至此地
【注释】 别次甫:次甫是人名。卤莽风尘者:指在风尘中奔波的人。卤莽,粗疏。风尘,风尘仆仆。相逢总问津:相逢,遇到。津,渡口。总问津,总是向行人询问渡口在哪里。如何临别酒:如何,怎样。临别酒,分别时的酒宴。重忆远游人:远游,远地的游子。重忆,再次回忆。 【赏析】 《别次甫》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心情。首句“卤莽风尘者”中的“卤莽”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心
注释:不要为菊花的凋零而叹息,春天的风已经吹遍了习家。 天山三丈高的雪花,依然化作满篱笆的花朵。 赏析:这首诗是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红梅》。诗人通过描写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凌霜的品质,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质和坚韧精神。诗的前两句以“不用嗟摇落,春风在习家”开篇,表达了诗人对梅花不畏寒风、坚韧生长的态度。接着以“天山三丈雪,犹作满篱花”结尾,展现了梅花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景象。全诗意境高远,情感深沉
玉林 曾作秦淮梦,篝灯对风雨。 客散春山空,独鹤向人语。 注释:我曾经做过在秦淮河的梦中,点着火把面对着风雨。客人都走了只剩下春天的山,只有一只鹤朝着我发出声音。 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独自漫步在春山之中,感受到孤独和寂静的情景。通过对比秦淮河的热闹与春山的宁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同时,通过描述鹤向人发出的声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释义: 风雨入夏凉,林花开复谢。 深杯不共持,奈此消闲夜。 注释: 次甫:指诗人的朋友李次甫。 子与:你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夏夜的诗。首句“风雨入夏凉”,描绘了夏日夜晚的清凉,风和雨都让人感到凉爽宜人,这是夏天的特点。第二句“林花开复谢”,描绘了夏季夜晚,树林中花朵盛开后又凋谢的场景,这是夏天的自然现象。第三句“深杯不共持”,描绘了诗人独自饮酒的情景,酒杯深重,没有人陪伴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 金塘澹淡浮:描述的是金塘水面的景色,形容水波轻轻荡漾,仿佛是淡淡的金辉。这里的“澹”字用来形容水波的宁静和柔和,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 垂柳参差碧:描绘的是岸边垂柳的美丽姿态,枝条随风摇曳,呈现出一片翠绿色彩。这里的“参差”字,形容了柳条的分布不均,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千里江南春: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赞美
玉林 世故多歧路,功名一聚尘。 观生何处是,半榻隐吾身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析: 1. 世故多歧路,功名一聚尘。 - 世故多歧路:指生活中充满了复杂多变的选择和困难。 - 功名一聚尘:表示虽然追求功名(即名利、地位),但最终这些成就都如同尘土般消散,不留下任何痕迹。 2. 观生何处是?半榻隐吾身。 - 观生何处是:这里“观”指的是观察、思考人生,而“生”代表生命或生活
【注释】 玉林:隐园的别称。 曲径不用车:曲径,弯曲的小路。用,因为。 通行止孤鹤:停驻在孤鹤旁。通行,指来往的人或物。 畏有红尘踪:畏,害怕。红尘,尘世繁华的足迹。 惊我岩花落:惊,惊动。岩花,岩洞中的花朵。 【赏析】 此诗以“隐园杂咏”为题,借咏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首句写隐园的幽静美,次句写隐园中人与物的和谐,第三句写隐园的环境
注释:在京游玩,眷恋不已,但到了年底,心情依然没有改变。寄语陶渊明,我现在的生活已经真正满足了。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诗人晚年归隐之志的诗。首二句写在京为官多年,年华易逝,而心中仍存有眷恋之情。“眷然”一词,写出了诗人对繁华都市的依恋,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后两句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